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反思>

以布鲁巴赫反思模式为根据教学活动

学问乐 人气:9.06K

布鲁巴赫从实践的时间纬度把反思性教学实践分为三类:

以布鲁巴赫反思模式为根据教学活动

在开展大班科学活动“溶解和饱和”中,我依据布鲁巴赫反思模式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为实践反思——未雨绸缪,三思而行

1 反思教材。这是一节科学活动,需要准确把握“溶解”和“饱和”的概念。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中,我经历了对教学内容的懂(无疑难)、透(能变通)、化(可转化)的过程,了解了有教学价值的具体信息,对教学内容有了整体上的顿悟。在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教什么、教到何种程度、用多少时间及怎样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反思幼儿。幼儿已经有了冲奶粉、饮料等生活经验,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幼儿难以理解“溶解”、“饱和”这两个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我需要用幼儿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来表达,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知“溶解”和“饱和”现象。

3 反思教法。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我考虑了如下问题:如何设计教法,突出重点?如何讲解难点?采取哪些措施?可能会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应变可能出现的教学情况?等等。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变魔术”情境,让幼儿在猜猜、尝尝、看看中说出什么是“溶解”。又如,在记录环节,我预设了记录“盐的溶解”活动,引导幼儿用点卡、图画或数字来记录盐的“溶解”现象。

4 反思教具。提供怎样的教具,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我精心地选择了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希望他们能发现有关的现象和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此,我准备了:(1)人手一份的茶杯、调羹、抹布和保温桶。(2)每张桌上有不同口味的饮料粉六份。(3)纸和笔。另外,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饱和”现象,我还预先制作了一份“饱和”的饮料和一幅记录图。如果幼儿没有做出“饱和”饮料,我就将它们插进教学之中,然后去讲解什么是“饱和”。

二、实践中反思——关注幼儿,及时调整

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法,我创设了“变魔术”情境:出示一杯白开水,请大家猜猜是什么?请一位幼儿上来检验“大家猜测得对不对?”再请幼儿看另外一个盘子,同样猜猜“里面放的是什么?”(请一位幼儿尝一尝,尝出是糖。)接着,我将糖放进杯里,提醒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幼儿争着说:“我看到糖跑到水里去啦。”“我看到糖溶化了。”“我看到糖不见了。”)。然后,我请刚才喝水的幼儿再来尝一尝,现在的水是什么味道?在幼儿答出“甜的”后,我追问:“白开水为什么会甜呢?”幼儿说:“糖化掉了,跑到水里去了。”我赞许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糖跑到水里化掉了,这个现象就是‘溶解’。”

【反思】幼儿对变魔术比较感兴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很高。他们从中学会了观察和推理,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糖跑到水里化掉了”,这个现象就是“溶解”。

在接下来的操作活动中,我请幼儿自己做魔术师,做一份自己喜欢的饮料,然后用画笔把自己做饮料的过程记录下来。

【反思】由于幼儿有了记录“盐的溶解”现象的经验,因此幼儿较容易地做好了记录,并做出了自己喜欢的饮料。但是,幼儿做饮料时出现的大都是“溶解”现象,而几乎没有涉及“饱和”现象。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是因为我没有给幼儿讲清活动要求或对幼儿缺乏必要的提示。如果我在幼儿集体做饮料之前提示幼儿:“在做饮料的时候,多加些饮料粉,还会做出什么样的饮料?”或许幼儿就能够发现“饱和”现象,

于是,我走近一桌正在做饮料的幼儿说:“如果再多加几勺饮料粉,会怎样呢?”在我的提示下有三位幼儿做出了“饱和”饮料并做了记录,

【反思】由于幼儿做出了“饱和”饮料,因此我便取消了预先设计的插进“饱和”图示讲解“饱和”现象的安排。

理解“饱和”现象,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之一。我指着幼儿做的一张“饱和”记录卡说:“这是一张比较特别的记录卡,请小朋友们讲讲,它怎么特别?”幼儿纷纷发表意见:“我看到很多的饮料粉都在杯子里,没有化掉。”“我看到他写了2个14,我想他肯定是放了28勺。”……“这是我做的。”田田自豪地说道。我请他解释一下这样记录的原因,他说:“我先放了14调羹饮料粉,后来又放了14调羹饮料粉,我发现饮料粉放多了,水就吃不下了,饮料粉就从水里跑出来了,水里就有很多化不掉的饮料粉了。”我对田田的'话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当饮料粉放了很多的时候,水就不能‘溶解’饮料粉了,这个现象就是‘饱和’。”

【反思】请该幼儿给同伴讲解自己做好的“饱和”记录卡,更容易使其他幼儿理解和接受“饱和”现象。而我的提炼和总结,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饱和”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

三、实践后反思——提升理念,促进发展

通过这次科学活动,我对以下几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1 教育目标定在哪里?教师要把成人的教学目标变成幼儿自己探索的目标,这种转变的程度决定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程度。同时,目标实施的次序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和水平。这个次序不应是预先定好的不可变动的次序,它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水平随时调整。

2 活动的材料选什么?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既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材料的选择要能引起幼儿兴趣,富有层次性、丰富性以及新颖性等,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应能有效地使材料与幼儿相互作用。

3 教师的指导在哪里?

(1)教师的提问应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有助于促进幼儿继续、深入探究科学活动。

(2)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创设安全、宽松的探究氛围,认可幼儿的想法,使每位幼儿都受到鼓励和获得成功。

(3)教师应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因,做出具体有效的反馈,促进幼儿科学认知的主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