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

学问乐 人气:2.2W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 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处:

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小学语文第二册读课文识字阶段(1~14)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拼音:

重点复习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与轻声音节,读准多音字“禁”(第2课)和“重”(第7课)。

识字: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21个汉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科学的记字方法记忆字形,认识并会书写7个新的偏旁部首。

能结合语境正确辨析常用的形近字。

继续培养学生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认读生字的习惯。

写字: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简单常用的汉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写字习惯。

继续巩固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复习相关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

阅读:

朗读课文或重点段落,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朗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理念: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邀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既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成功教学的快乐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气势和而今的枯竭情景,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走进过去。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瀑布的葬礼》,齐读一遍课题。大家还记得这条瀑布叫(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上节课我们围绕这场葬礼的特殊之处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读,谁来说说特殊在哪里?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这场特殊的葬礼(随机打问号在瀑布名边上)这是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另一个话题。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继续研读。

2、那就自由读读这3-8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过去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雄伟壮观的,现在的却是奄奄一息的。)根据回答随机提问:哪些自然段是写过去的瀑布呢?另外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或哪些写现在的?

二、今昔对比,探寻原由。

1、先请同学们读三、四自然段,圈划出描写雄伟壮观的词句,再试着读出那份气势。开始!(圈划好词句的,请自由读读)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点词语后,下去随机点读)

(1)重点指导: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还有补充吗?(最大、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点红后三个词语。

我们读读后面三个词语,来表现它的气势。(指生读)

(2)重点指导:尤其是每年汛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良好习惯。

2、 引导学生理解朴素美、人格美的内涵,争做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3、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4、 令辉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体会景、情、理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想:运用提问、讨论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更形象、更具体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情感。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美”是我们人类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关于“美”的诠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五彩缤纷,美的事物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美的文章,如描写月下荷塘“朦胧美”的《荷塘月色》,写北平秋天的“清”、“净”、“悲凉”之美的《故都的秋》等,那么,如果美和坟墓联系在一起,你认为合适吗?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就是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尤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报社编辑。他早期致力于诗歌创作与翻译。欧战爆发后,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和平活动。战后埋头写作。曾出访过苏联,与高尔基相识。1933年法西斯上台,他再次流亡,加入英国国籍,后辗转流寓巴西,终因对欧洲前途的绝望偕妻自杀。他一生中著有多种名人传记,突出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并用精湛的心理分析手法,在中短篇小说《狼子野心》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其著名作品有刻画中产阶级妇女感情生活和不幸命运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及谴责法西斯迫害的《象棋的故事》等。他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烦躁的心》。

二、 出示图片:

奢华浩大的秦始皇墓(兵马俑)、金碧辉煌的明十三陵、奇特神秘的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典雅华丽的印度泰姬陵、简陋寒碜的托尔斯泰墓。

提问:你们认为哪座墓最美?

答案不会统一,在这里,不要多做解释,给学生留下疑问,然后直接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三、 范读课文

结合上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此为个人维托尔斯泰墓是“时间最美的坟墓”?

四、 设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

问题2、“朴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在哪里?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五、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解答上述问题。

第二课时:

六、 答疑;

问题1:文中最能概括坟墓特点的词语是什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教师明确:朴素

问题2、“朴素”的具体外在表现在哪里?(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远离尘嚣的长方形土堆;(极为普通)

2)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入土为安,不劳顿他人)

3)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淡泊名声)

问题3:托尔斯泰为什么愿意埋葬在这样一个荒郊野外“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之中呢?

首先插入介绍一下托尔斯泰的一些情况,同时出示幻灯片。

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评价: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教师明确:文中第一段“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去下文找寻答案)

教师继续提问:

1)“饱经忧患”在文中表现在哪句话?

教师明确:“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

2)“新的、美好的启示”是什么?

“埋骨于那些亲手裁种的树木之下”就能获得幸福。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安宁、幸福。

问题4、作者认为他获得安宁、幸福吗?

教师明确:获得了。

继续提问:从哪里体现的?

墓地的宁静,写景部分即:“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再问:这段话在文艺工作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1)用“风儿”、“俯临”、“嬉戏”、“温柔”等温情的词语,让人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位伟人安睡其中是何等幸福。

2)选取“夏天”“冬天”两个季节中的景物来装饰托尔斯泰墓,表明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到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永世长存。

问题5、人们参观此墓式的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

教师明确:“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问题6、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庄重肃穆?

教师明确:“因为人们尊敬、敬仰这位伟人。”

问题7、人们如此敬仰他,是否仅仅因他的坟墓极为朴素?

教师明确:不是,因为他生前具有伟大的成就、高尚的人格,即人格美(不重名声,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精神崇高)

问题8、文中还提到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墓地的奢华,其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反衬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伟人与伟人比,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问题9、文中还是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无名墓冢与托尔斯泰伟大声名的对比,庄严肃穆的气氛与观赏闲情的对比,这些对比都形成极大的反差,无不使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和托翁的崇高精神境界,突出了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处正面对比,即托尔斯泰与“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的正衬,强化突出了托尔斯泰的平凡普通。

问题10、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最美的?

教师明确:墓的外形:朴素美

墓的实质:人格美

七、 教学延伸: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到美的真正内涵,即朴素美有时比华贵之美更加感人。

八、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朴素的墓地,但它和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也可以说,正是墓地惊人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感动了作者。作者又将自己被剧烈震撼的情感通过朴素的语言传达出来,多少情思、多少感慨,都包含在《世间最美的坟墓》平淡朴素的文字中,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考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深切的歌颂托尔斯泰不重名声、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最动人。

八、 板书设计:

(对比)

九、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

2、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法设计: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

a同学:广泛的了解。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课堂上谈感受。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c同学:负责提问题。从本课内容出发,设计3-5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分组回答。

d同学:课后写小结。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谈原因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导入主题:

[陶俑]:

■ 秦始皇兵马俑欣赏: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b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学生:a同学介绍陵墓雕塑艺术成就。

■ 汉代俑

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南朝陵墓雕刻欣赏 结合旅游经历谈谈石兽雕刻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小结:

请c同学提问。

教师最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基础知识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语文教案-回延安。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10以内的数

●序数

1、找座位--用椅子搭成三列火车,分别编上1、2、3号。幼儿每人一张编号的车票,如第三列火车第五节车厢就写3-5。幼儿在音乐中学开火车,音乐一停,幼儿依照车票号码找座位坐下,教师当列车员查票,看谁找得又快又对。(可分小组进行)

●10以内数的组成

2、碰球--交代游戏要求,如两数合起来是8。师"我的一球碰几球",幼"你的1球碰7球"(拍手7下)。游戏速度逐渐加快。

3、猜纽扣(可用其他东西替代)--教师告诉幼儿纽扣总数后分别把纽扣放在两只手上,先看一只手中的纽扣数量,然后请幼儿猜一猜另一只手里有几粒纽扣。

4、凑数游戏--教师任意发出一种声音(或出示手指或跺脚等),如动物的叫声,幼儿随即附和,要求两人发出的声音次数(或手指数、跺脚数等)合起来是某一总数。该游戏也可让幼儿两两一对合作玩。

●顺数与倒数

5、拍电报--三人一组,每人以右手食指在桌上敲的动作比拟为拍电报。先以石头、剪子、布的形式来确定拍的先后,然后按确定的先后顺序或顺或逆拍出1-10的自然数,拍的同时嘴里发出"嘀"声。

●相邻数

6、接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10的扑克牌分发,每位幼儿5张。由一幼儿任出一牌,根据相邻数出牌,三张牌组成相邻数后放一边,游戏继续进行。最后以谁手中的牌最先出完者为胜。

7、数学娃娃找朋友--幼儿戴上数字头饰并相互观察,知道自己是几号数字娃娃。以数字娃娃5为例:幼儿拉手围成圆圈,老师按一个固定位置点数:"一、二、三",被点到"三"的数字娃娃5,立即跑到圆心处站好并拍手,其他幼儿按顺时针方向边走边朗诵儿歌:"一二三.我是5;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朗诵完毕,数字娃娃4和6迅速跑到圆内.并拍手一起说两遍儿歌:"三二一,我是4(6);七六五四三二一,我是你的小(大)朋友。"

●单双数

8、造房子--在地上画有数字的楼房一幢,三角形的房顶上放一只盒子,上插小红旗若干。

玩时从格子"1"开始,每个格子都要走到,可以不按顺序。走时,碰到单数必须单脚跳进这格,碰到双数则双脚跳进这格,最后一个若是单数则单脚站立取红旗。在此过程中,若跳错动作则主动退出。

●数量对应或匹配

9、扔扣子--将废旧盒子或空罐头放在地板上,在地板上划一条线,这条线离空罐有适当的距离,可以事先试验一下,找出适当的距离,对孩子说:"站在这条线后面,一次扔1个扣子,看你能把多少颗扣子扔到盒子里去。"当所有的扣子扔完后,数数盒子里的扣子,那就是孩子的成绩,然后,把所有的扣子倒出来放在一起再玩,看孩子最多能扔中多少个扣子。

●认数字

10、按行进路线跳格--在地上画三至四个格子组,每个格子里写上幼儿刚认识的数字(每组书写顺序可不同但不能有重复,幼儿易认错的多写些)。幼儿分成三至四组扮演小兔等会跳跃的动物,分别站到要跳得格子前。请每组幼儿随机抽取本组所有幼儿的行进路线,如8376,并让本组全体幼儿准确记住。

听口令同时从格子行动,跳错必须回到起点重跳,跳完者跑回来轻轻击本组下一位幼儿的手心后下一位幼儿开始行动,先跳完的一组为胜。

●10以内数的加减

11、猜猜少了多少--教师出示实物若干,让幼儿记住数量,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拿掉一部分后再请幼儿看看现在还有的数后猜猜少了多少?并说说怎么猜的。

12、扣碗猜数--先请一幼儿数一数扣子说出总数,然后将其扣子一只碗下,同时从碗中摸出若干颗给幼儿看,然后请其猜一猜碗中还有几粒扣子,说一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感受此诗优美意境, 品味古诗雅韵,尝试古诗新唱。

2.能优美连贯的演唱歌曲。

3.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重点乐理知识。

教学重点:

连线内一字多音及倚音的演唱

教学难点:

演唱时的气息控制和连贯性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欢迎大家来到“中华好诗词”的比赛现场,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国风韵。今天请同学们积极参加“咏春”古诗朗诵会,看谁的激情更高、实力最强!

2.请小督学选出自己组最优秀的诵读选手参加比赛。

3.师:大家读得太好了,那么今天我们来个古诗新唱《春晓》,请看教学目标。

二、新歌教学:

1.我也想朗诵了,请大家给我公正的评价好吗?那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春晓》吧。

2.了解此诗作者孟浩然,请学生说说,教师再简介作者。

3.初听歌曲,感受情绪特点,找出乐理知识。

4.重点学习“连线”,区分连音线和圆滑线,找出各有几个并唱一唱。

5.自主听歌学唱,难点一字多音老师教唱。

6.齐唱歌曲,找出不会的地方,着重学唱。

三、 多样演唱:

领唱加齐唱、男生女生PK赛、各小组接龙唱

四、 课外拓展:

古诗新唱我能行:找出描写春天的其他古诗尝试古诗新唱

五、 作业推荐:

1. 寻找春天,歌颂春天。

2. 我来描绘春天,以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

六、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实力歌颂了春天,那么就请大家爱生活、爱古诗、爱大自然,让我们去拥抱春天吧。

爱凡杰第一小学朱先梅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

【教学重点】

鉴于本文描写“细”、“美”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教学难点】

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老师:查阅资料,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这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为什么会引起作者宗璞的关注呢?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令人感动的,《紫藤箩瀑布》正飞动着闪光的瀑布,拥着张帆的船舱,引领我们去感受生命,执著于生命。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精妙。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老师大屏幕显示,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嚷嚷 花穗 船舱 绽开 紧凑 酒酿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 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2、范读课文,感知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要了解作者的这种感慨,就必须通读全文,感受那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紫色瀑布,绚丽色彩,郁郁幽香。下面请听老师的范读,并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⑵ 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读后你有何感受?

四、简单的内容梳理

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

五、研读赏析

刚才我们共同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细看它的每一个细部,可以深深的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思想内涵。

1、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箩瀑布,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

19xx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六、教师小结

1、紫藤箩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依然美丽而繁盛,这其中的“仙露琼浆”便是“生命的酒酿”,同样的,人也如花,劫难总会被幸福战胜,时间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

2、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试说明理由。

3、四人一小组,分别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互相评价朗读的情况。讨论交流喜欢的理由。

教师:

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

⑵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赏析方法:找修辞、说好处、品意味。(大屏幕出示赏析方法)

七、总结写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

2、写借景抒情的文章,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写好?

(提示:景物怎样才能写的细腻、生动?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八、质疑拓展

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你的疑问。

学生可能会就文章的某些句子提出质疑: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老师可相机解答。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

老师大屏幕投影一种花,如:梅花。

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

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

九、作业

1、再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仔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紫藤箩瀑布

宗 璞

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

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