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7篇

学问乐 人气:2.18W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书课题]

井底之蛙

[出示生字卡片]

检查读音。

二、读课文,理解青蛙和鳖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1、想一想,青蛙住在什么样的地方,鳖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2、青蛙住在什么样的井里?它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谈谈你的认识

3、鳖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态度是怎样的?和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鳖和青蛙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三、对青蛙和鳖的不同见识,感受青蛙的浅陋无知

1、提问: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别这么大,青蛙却仍然自吹自擂,尽情的夸耀

2、谁愿意告诉大家,鳖和青蛙为什么对井有不同的态度?

3、听了鳖的话青蛙有什么表现呢?

[板书]

“井底”、“大海”

4、指板书小结:青蛙盲目自大是因为它的见识浅薄。

5、同学们讨论一下,生活当中有没有像青蛙一样没见过世面却又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意思

1、放幻灯及教学录音。

你最喜欢读几句,读给大家听听。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

二、谈谈这篇课文给你的启发

三、表演“井底之蛙”,进一步体会寓意

1、假如你是青蛙,来到海边之后,你会看见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带上头饰即兴表演,大家评议。

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小结:小鸟和青蛙都是说的实话,可是由于它们所见的世面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井底之蛙”是一个比喻,就是把那些目光狭小、自以为是的人比做“井底之蛙”。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启发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对比古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

师范读古文: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九旱,而/崖/不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对照古文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

跟读古文,感悟古文句中的停顿和朗读的节奏

五、课堂练习

1、提问:

(1)你在学习这课生字时有什么发现没有?谁能告诉大家?

2、听写生词

3、写一写:为什么青蛙原来觉得自己很快活,后来为什么觉得自己很渺小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把握诗中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

2、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

2、难点:

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较难捉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

二、播放朗读录音

三、课文分析

1、提问: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些什么?诗人的感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与我的关系。感情: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感情:眷恋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感情: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感情:讴歌与赞美。

诗,是十分讲求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所谓“意象”,用艾青的话说就是“纯感官的,具体化了的感觉”。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记事写人来抒发的,而这些事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的意象又写出了人物形象。

2、提问:在第一部分中,作家用了哪些意象来写?

明确:描写了一系列图景,有“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典押的园地、长满青苔的石椅”,给人创造一种孤独、凄凉、冷落的意象。

3、提问:在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大堰河对我的爱抚,作家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爱的?

明确:诗人不惜笔墨进行了铺排,先用8个排比句刻画出8个细节,这8个真切、动人的意象,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写得非常具体、充分。还写了自己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来衬托出大堰河对我的爱。大堰河为了生活,到地主家干活,劳动是极繁重的,作者用了6个排比句写出来,然而她却是“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真正的母爱。又通过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的描写,有切糖、夸画、赞儿,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4、提问:在第三部分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敛之薄?

明确:用了“同着……”五个意象,犹如五组电影的特写镜头,给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普通农村妇女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这与前三段中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来进行抒情不同,作者抛弃了具体的叙述或描写,直接喧泄自己心中火山噴发似的激情。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时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这都是以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艾青曾经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塑造一系列真切动人的意象,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点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这是一幅( )?学生答。

板书:梅花

2、喜欢梅花吗?你能说出描写梅花的诗句吗?

3、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梅花的特点有( )。指名答。

4、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梅花情有独钟,多少文人、画家赞颂梅花。今天,老师配合大家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魂

5、齐读课题《梅花魂》。

二、探究本课学习思路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以同学们自学为主:

投影出示:

本课教学目标:

1、自学为主,读懂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

哪些句子令你感动?为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4、分小组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讨论讲解重点问题

1、小组汇报:

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并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⑴ 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投影出示)

⑵ 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联系?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 自由读开头、结尾。

② 指名说。

③ 齐读。

⑶ 课题中《梅花魂》的魂,在文中究竟指什么样的魂?

① 投影出示13节。

② 自由读。

③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④ 祖父保存梅花图,是为了( )?祖父爱梅花,就是( )。

⑤ 齐读。

四、指导朗读

1、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心用情地练读。

2、自由读文,指名读(可范读)。

3、指导读13节:

⑴ 读这段应注意什么?

⑵ 指名读。

⑶ 齐读。

4、导读开头、结尾:

⑴ 学生说如何读。

⑵ 小组练读。

⑶ 指名读。

⑷ 齐读。

五、总结本文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读有关乡愁的文章。

2、写摘录笔记或读后感

【板书设计】

品格

梅魂花 灵魂 爱国心

骨气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设计理念: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好材料。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儿童,儿童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带领孩子们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世界里邀游,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既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成功教学的快乐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气势和而今的枯竭情景,从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走进过去。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大瀑布的葬礼》,齐读一遍课题。大家还记得这条瀑布叫(生: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上节课我们围绕这场葬礼的特殊之处这个话题进行了研读,谁来说说特殊在哪里?为什么要给大瀑布举行这场特殊的葬礼(随机打问号在瀑布名边上)这是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另一个话题。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继续研读。

2、那就自由读读这3-8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过去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雄伟壮观的,现在的却是奄奄一息的。)根据回答随机提问:哪些自然段是写过去的瀑布呢?另外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呢?或哪些写现在的?

二、今昔对比,探寻原由。

1、先请同学们读三、四自然段,圈划出描写雄伟壮观的词句,再试着读出那份气势。开始!(圈划好词句的,请自由读读)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点词语后,下去随机点读)

(1)重点指导: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雄伟壮观?还有补充吗?(最大、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点红后三个词语。

我们读读后面三个词语,来表现它的气势。(指生读)

(2)重点指导:尤其是每年汛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售”“驮”“卖”等14个生字,积累“买卖”“出售”“栩栩如生”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非洲小朋友、动物、大瀑布和木雕的有关图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非洲儿童图片)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什么地方的吗?(非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黑色的皮肤)你们想和他们做朋友吗?今天梁老师就带着大家走出亚洲,走进非洲,来认识一位非洲的少年。

2、板书揭题:《卖木雕的少年》区分“买”和“卖”,并指导书写。

3、从课文的题目中,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大家?

生:买木雕的少年是谁?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是怎样的木雕?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世界地图还有非洲小朋友的图片,直观形象的让孩子们初步感知非洲的情况,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质疑,让孩子们提出由课题想了解的问题,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认真听课文范读。

(1)注意读准字音,把本课的词语或是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提问: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我”和非洲少年)

(2)小组合作讨论,

我到非洲旅行时,开始想要(),但是因为(),只好放弃了,最后( )。

(3)课文围绕木雕写了哪些事?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3、交流反馈

在班内交流,个别同学试说,教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课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参与讨论,通过教师出示的总结提纲完成内容填写,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幻灯片出示本课词语:

买卖 出售 驮着 构思新奇 五官端正 掏出 饭馆 一堆 一模一样 付钱 标准 牙齿 莫西奥图尼亚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2、开火车试读词语。

3、整体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并试着分析识记方法。 强调:“售”字书写时要注意隹字右边有四横;“驮”字右边是大;“馆”食字旁右边不要写成宫;“辨”字的辨析;“齿”的笔顺书写。

4、考考你

大瀑布真是(),那里(),景色()。摊点上的木雕()、()坐凳(),大象雕的(),我一看就()。

(设计意图: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从字的读音、词语的认读,个别生字的辨析书写等方面让学生认读生字和词语,以个别读、开火车读、整体读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识记,加

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四、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朗读。

2、指名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3、通过朗读,你觉得少年是一个这样的人?少年身上有哪些你学的地方?

(少年对中国人很友好,朋友之间很尊重对方,热情、充满关爱,少年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4、教师总结:本课我们了解了大瀑布的美丽和木雕的精美,也知道了作者首先听朋友介绍木雕、然后挑选木雕,接着放弃木雕,最后少年赠送了木雕。认识了一位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的非洲少年,那么,非洲少年为这么说这样做呢?我们下节课来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为第一课时,所以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训练,只有熟读课文,才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初步体会非洲少年与中国人之间的友谊,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作业布置

认真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把词语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课后认真搜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图片,并把自己搜集的信息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 ) 一霎间( ) 弥漫( ) 晕头转向( ) 月晕( )

崩塌( ) 匀称( ) 笼罩( ) 薄云( ) 谚语( )

点缀( ) 顷刻( ) 预兆( ) 轻盈(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 ) 卷( ) 幕( )

凌( ) 劵( ) 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 )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 云

卷积云

积 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3、布置作业:收集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