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

学问乐 人气:3.17W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

《滥竽充数》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让我别有一番感悟。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在宫廷里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来为他演奏竽。里面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是他知道齐宣王喜欢齐奏,就装模作样的混在其中。三年中,每次都能蒙混过关,他高兴极了。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喜欢独奏,这样南郭先生知道自己要露出马脚,就在别人演奏时,他偷偷地溜走了。

只想靠弄虚作假来得到好处,这样只会落荒而逃,自取其辱。

这个故事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前几天妈妈上班走时叫我在家练字,妈妈走之前,我口头答应的好好的。但是妈妈一走,我就泛起懒来。此时,正好看到了之前练字的本子,心生一计:就从以前的练字本上撕下一页,用双面胶粘在现在的练字本上,不就大功告成了。嘿嘿,说做就做。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地进行着,我也放心地玩去了。

妈妈回来了,开始了作业的检查,妈妈一眼就看出真假,狠狠地惩罚了我一顿,这一顿揍使我记住了弄虚作假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谎言早晚会被揭穿的,我再也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做滥竽充数的傻事了,做人就要堂堂正正。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2

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一天,我翻开了寓言故事,那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寓言马上把我吸引住了,特别是《滥竽充数》一文,至今仍令我受益无穷。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则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英语单词,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摇头甩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听写,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我明白到身边明日的栋染,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3

我最近读到一个的故事,叫《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尤其爱听三百人一起合奏,合奏的人都有奖赏。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不会吹竽,可是他也想得到奖赏,他想要滥竽充数,于是他来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齐宣王就让他加入了吹竽的队伍。从此,南郭先生过上了滥竽充数的生活。时间在流逝,齐湣王即位了,他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这则寓言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真本领,滥竽充数,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到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有一些南郭先生出现。比如:不久之前,在我的英语补习班里,老师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来让我们背诵英语课文和单词。一开始,老师问:“会背的请举手。”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起手来。紧接着,我们一起背起了英文课文,大家嘴巴动的是那么整齐,好像大家都有心有灵犀似的,这时我发现我的同桌嘴巴是乱动的,他在滥竽充数。背完之后,老师让同学一个个背,只见他双手合十念叨道“老天爷,保佑呀!千万别让老师叫我背呀!”结果,还是怕什么来什么,老师还是请了他,他紧张得满脸涨得通红,他又慢慢吞吞地站起来,老师问东,他答西,各种张冠李戴,背得稀里糊涂。他不就是现实版的南郭先生吗?

今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学好真本事,实事求是,决不象南郭先生一样,闹出笑话。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4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篇给了我很多启示,也让我深深地感悟与思考。

战国时期,齐宣王因为爱听竽合奏,所以养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队。有个南郭先生混在里面,他并不会吹,只是装个样子。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竽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就偷偷溜走了。

看完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明白它是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也就是以次充好;更重要的是我感悟到一些在生活中、学习上十分重要的道理与启示。

许多东西它瞒得了一时藏不过一世,弄虚作假总不是办法。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想怎样逃避,也不能带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我们要多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觉得《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充分体现了弄虚作假、带着侥幸心理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目的,圆满解决问题的。在生活中、学习上也是同理。当你做错事情时要勇于承认并担当;对待学习要一丝不苟;考试时遇到难题,沉着应对,努力寻求答案;即使真的不会,也不能作弊来自欺欺人。

我们应该以阳光的心态,以一个理性的思维去解决一件棘手的事情,而不是选择逃避。就算束手无策时,也不能弄虚作假。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那样,存有缺点与遗憾,也是完美的!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5

有机会拜读了《滥竽充数》这篇文章,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也当过一回南郭先生。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装腔作势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充数。后来齐泯王继承了王位,喜欢让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记得,在幼儿园大班时,老师要求背园歌,唱会了,背会了才给回家。我看着许多同学都去组长那儿背,我心急,便也去了。我和那几个同学“背”好后,就回家了。第二天,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唱,这下我“结巴”了,被老师留了下来。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如果一味地做假,靠蒙混过关是不行的,人们常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我们每个同学从小不好好学习,长大了都像南郭先生那样,蒙骗别人,终将会被社会淘汰的。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决心不再干滥竽充数的事了,也请大家不要学南郭先生,因为那样根本没有什么出息,只能浪费自己的光阴,自己欺骗自己。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6

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名叫《韩非子故事》的书,里面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以前有个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是喜欢听三百人的合奏,每个人都会有重赏,于是他去了,每次演奏时他都装模作样的使劲吹。不久齐宣王死了,湣王即位,可是齐湣王爱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自立,须得有真本事,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混得过一时,混不过一世。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记得我刚开始学唱歌时,是和七八个同学在一起学合唱,我有点害羞,不敢大声唱,老是小声哼哼着,自己感觉还很不错,又听不出哪里唱的不对,直到有一天,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的唱,我才傻眼了,发现自己有很多的问题。从那时起我就认真学习,奋发努力,认真唱好每一首歌,现在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我都能得心应手。这件事让我意识到要认真细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小朋友,你的身边有没有滥竽充数的故事呢?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7

南郭先生狼狈的逃到家里,闭门思过,他想:我在齐宣王那混了十几年了,没有一次出过差错,每天大鱼大肉享受,想干啥就干啥,啥事都不愁,如今只齐泯王倒真是的,呀,真咽不下这口气!

这时,南郭先生的老婆走进来了,看了看南郭那垂头丧气的样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她心平气和地对南郭先生说:"南郭呀,我早就和你说过,这样是没有好下场的,你却不听.好了,你呢,去学一门真本领,好好过日子吧!"

南郭先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来到了齐泯王那儿,他对齐泯王说:"大王,齐宣王原本喜欢听大家一起合奏吹竽你却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吹,是否对齐宣王不敬呢?"

齐泯王听了,不作声,把南郭先生轰了出去.

南郭先生回到家里,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一心想要过以前那种幸福的生活.

齐泯王叫手下的人查出了南郭先生以前是在吹竽乐队里的,后来逃走了.齐泯王想了想,知道了事情.

他大怒,把南郭先生抓了起来,南郭先生一直都不知道齐泯王为什么要把他抓起来.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8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很聪明,可总是把聪明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当他听说国君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聚在一起吹竽,就用一些花言巧语混进了队伍。其实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都装模作样吹了一番,还白拿薪水。就这样混了一天又一天,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就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混在人群中不会有被发现的一天。只要别人不发现他的真实水平,就可以一直混下去,但其实到最后一查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没有真才实学,只想着蒙混过关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像南郭先生一样,喜欢蒙混过关的同学。上音乐课时,我们都像平时一样唱着歌谱。突然,老师让第五列的同学站起来一起演唱,我的同桌刚好也是在第五列。只见他站了起来,拿着音乐书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神情特别投入。在他周围的人都只看到他的表情,听不见他唱谱的声音,以为他唱的很动听。但我看出他的口型都没有对上,只是胡乱地动嘴巴,根本就没有唱出声。老师发现后,让他单独站起来唱,发现他根本一窍不通,以前居然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就狠狠地惩罚了该同学。

所以,我们平时要好好把老师讲的内容听进去,不要总想着偷懒混日子。就像南郭先生,如果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练习吹竽,一定也会有一定成就的。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9

今天老师讲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会成为人的笑柄。(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七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听吹竽都会让300位乐师一起吹竽。有一位南郭先生知道了,就觉得有机可乘,便向齐宣王吹嘘了自己一番,之后,他每天吹竽拿着丰厚的奖赏,其实他撒了一个天大的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爱听单人吹竽,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

南郭先生之所以连夜逃走,是因为他心中恐惧,没有真本事,只会弄虚作假,一直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齐泯王告诉乐师自己喜欢听一人吹竽时,其他人都在加油练习,在齐泯王面前大显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来武装自己,然而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总有一天会败露。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那次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比赛。前一天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所有人都流利、快速的背了出来。然而到了第二天,老师提背时,有些同学流利的背了出来,有些同学却支支吾吾什么也背不出来。

所以,我们以后要脚踏实地的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学习,千万不要滥竽充数,成为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0

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作业,就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其中有一篇故事让我感悟很深。

那篇故事名叫《滥竽充数》。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竽,南郭先生知道了便混在吹竽的人当中。齐宣王死后,齐闵王继位,可他却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卷起行李,连夜逃走了。

读到南郭先生逃走这里时,我心想: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在里面呀!如果他真的学会了,那不就可以继续演奏,丰衣足食了吗?可他却偏偏要滥竽充数,就算齐闵王也喜欢听合奏,可他也终究也会被发现的,因为有句古话说:“躲得了初一,也躲不了十五。”没有真本事的人迟早会露出马脚。

读了这篇故事,我想到在我身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每次语文、英语老师让我们背书时,我都只是瞄一眼,却不认真背。集体背的时候也是嘴巴动一动,看上去像背出来了似的,可实际上只能偶尔背出一两句话而已。这样子的'蒙混过关,才使我的成绩一直上不去,始终在一条水平线上。

读了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到:做事情不能滥竽充数,而要踏踏实实地认真去做,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1

今天,我看了一个叫做"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叫齐宣王。他非常喜欢听竽的合奏。有个南郭先生什么也不懂,却冒充参加了乐队,每天假装吹竽,一直没被发现。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当了国君。但是齐湣王不爱听合奏,只爱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就赶紧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真本事,以次充好最终肯定会被发现。

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对我印象特别深:一是齐宣王:南郭先生说自己会吹竽。齐宣王就信了。如果齐宣王先每个人测试一下,就不会出现冒充的了。

二是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什么也不会,听说宫廷招聘乐师,不但工作很轻松,而且收入也很高,于是就开始欺骗齐宣王,进入了乐队。虽然刚开始没有被发现,但是这种没有真本事,却以次充好的人,即使没有齐湣王,也总有一天会暴露的。

这个预言让我学到了: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不能还是不懂装懂、以次充好,要及时搞明白。还有就是,要学会动脑筋,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像齐宣王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2

翻开课本,看到“滥竽充数”这个题目,我感到非常好奇:滥竽怎么充数呢?于是,我便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一头扎进了文章里。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有个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也趁机混日子。后来,齐湣王接替了王位,他喜欢让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读完故事,我恍然大悟。南郭先生学艺不精,鱼目混珠,真令人不齿。我仿佛看到南郭先生正在装模作样地吹着竽,摇头晃脑,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儿!但我转念一想,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诡计得逞,一方面是他投机取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领导者对下属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趁之机。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才无法混下去。故事虽小,道理很大: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丝毫的虚伪和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攻读的人,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有位名人说过:“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是的,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学习真本领,而不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3

暑期,我翻阅了一本名为《滥竽充数》的书,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故事:有一位南郭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却说自己会,于是混进了齐宣王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让自己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喜欢听竽,但是不喜欢听合奏,他嫌合奏太吵了,所以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以后就连夜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汗颜,如果他真的学好吹竽,不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宫里了吗?可他没有好好练,却耍起小小聪明,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连夜逃走了,让大家看尽了笑话。想到这里,我不禁记起了那件事……

那是发生在二年级期末的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接下来我要挨个进行唱歌抽查,作为这次期末考试成绩……”音乐老师宣布道。哇——大家都喧哗起来,谁能想到音乐考试竟然是现场独唱呢。我在心里暗暗想着:完蛋了,这次肯定出丑,要知道我平时音乐课就是对口型,实际上私底下在开小差,那首歌怎么唱的……“赖申宏,到你了!”就在我绞尽脑汁和记忆作斗争时被老师叫上了台。“啊啊~……”我硬着头皮唱起了。“哈哈哈,走调了!”“这么简单都不会唱!”“太笨了!平时都白学了”……顶着同学们嘲笑的语文和老师责备的目光,我红着脸低着头走下了台。事后,我再想起这件事,就深深感受到了当“滥竽充数”遇上现实的尴尬和难为情,明白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4

一天,我读了《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是:做人要诚实,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做事,能滥竽充数。(开头点名观点)

例如我班上的同学梁恩铭,有一次,他想去小卖部去买东西吃,我也去。他身上有5毛钱,我有一块钱。我们俩都冲(这个冲字用得非常非常恰当,大家从这个冲字可以想象我儿子去小卖部买东西的急不可待的馋嘴动作哈哈)去,到了那里我们都不知道买什么好,我就随便拿了一包(一包什么呢?),他也拿了一包,于是我们都付了钱,上课铃声响了,我们离开跑回了教室里,累得我们气喘吁吁。老师来到教室里,上课后,老师叫我们读书的时候,他(呵呵,这个他怎么好像不是指梁恩铭)趁着我们读书的时候吃零食,上完课后,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到了,我告诉他上课吃零食是不好的习惯,难道你想成为南郭先生吗?(哈哈,上课吃零食就会成为南郭先生了,哪儿跟哪儿啊?)他说:哦,我知道了,我一定会改过来的。”

我不知道他改没改,上课了我时不时看他一眼他还真改了呢!

老师段落评论:1,开头点名观点。2,联系实际。3,举例说明。4,观点相呼应。

六年级学生读《滥竽充数》有感15

《滥竽充数》这篇故事讲了一位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因齐宣王爱听许多人吹竽,南郭先生便混进来,装模作样,倒也蒙骗了齐宣王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登基,齐泯王是要一个一个的听吹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别人骂南郭先生,我却要骂齐宣王,因为听一个人吹竽,本就很好听,这一定是齐宣王装风雅,浪费财力,同时也给了南郭先生机会,所以齐宣王“罪有应得”,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他却看不出来,真正懂竽的人是一定会看出来的。齐宣王还不如用这些财力来富强国家,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那样,又怎能有南郭先生这一人物呢?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齐宣王一样的人。路旁有一些鲜花和一些公共设施,但这些鲜花总被别人揪掉,所以,不久,鲜花全都变成枯花了,公共设施也被别人弄坏了,这不是白白浪费国家的钱财吗?如果这些钱来买些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单县不也能富裕起来吗?这样白白浪费掉财力和人力,倒不如把这些钱给百姓,这样,农民的丰收也会多了。不光单县有这等现象,别的地方也有,像这样当了官却没几个是对人民一心一意的父母官,太可恨了。

轻易浪费国家财力的人,我要向你们鄙视,这样都能当官,人民的好日子一定越来越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