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话题作文>文化作文>传统作文>

优秀传统作文合集六篇

学问乐 人气:9.22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传统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传统作文合集六篇

优秀传统作文 篇1

中华文物浩如烟海,称得上国宝的文物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国宝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馆中,想全部欣赏这些国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所以我便在书店买了这本《国宝档案》。这本书中收录了56件“重量级”的国宝,分为6类,分别是青铜器类、玉器类、瓷器类、石刻类、书画类和其他类。几乎每一件奇珍异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既回味悠长,又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沉浸在这些故事里,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长叹,与众不同的流传经历让这些无价之宝在视野中。

慢慢呈现。回肠荡气之余,让你在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这本书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氛围,因为中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不少国宝都“流离失所”,很多爱国主义人士都想尽一切方法来保护这些贵重的国宝,不被金钱、官职所利诱。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比如虢(音“国”)季子白盘,是刘铭传家中四代的共同守护,才使得它流传至今。

虢季子白盘这个青铜器是商代一个诸侯打铸的,重达215.3公斤!刘家为了让虢季子白盘不落入坏人手中,作为一条祖训让子孙们保护好它。后面三代传人更是铭记着祖训。每次有坏人来索要盘子,都被刘家以各种方法拒绝,他们气急败坏地在刘家掘地三尺,可仍没找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家第四代传人刘肃增解开了秘密:原来刘铭传栽了一颗桂花树,将虢季子白盘埋了下去,现在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刘肃增含泪砍倒了这个“功臣”,将虢季子白盘取出毅然交给了国家。刘家四代竭力保护国宝已成了一段佳话,他们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国宝档案》,觉得受益匪浅,他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国宝知识,而且还领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他们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中华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条血脉连载着过去、今天和未来。通过这些国宝,我了解了中国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我国的灿烂文明。它们就像是立体的历史书!《国宝档案》带您穿越时空,进入一个神奇瑰丽的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我从中读到人的贪婪与正义两面,有的人为国家献出一切,而还有一种人为了金钱放弃了良心。

我们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它们,对这些国宝进行更加有力的保护!

优秀传统作文 篇2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大家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看花灯。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清早五点多钟,便有大批人马在水镜广场聚集。老人,小孩,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队伍里满面春风。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无人不迫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欢喜。队伍从大街小巷走过,路边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拿出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刺啦”一声擦燃往人群里一丢,吐吐舌头跑掉了。只剩下母亲无奈的苦笑、抱歉的赔罪及众人宽容的笑声。狮子在街上上蹿下跳,长龙在人海中上下翻腾。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万家鞭炮齐鸣,当满城的地面都被喜庆的红色铺满时,人们便开始吃饭了。汤圆当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汤圆最令我挂念——奶奶不会夹馅,所以总是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团。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来,一人面前一碗汤,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绝不亚于蒋雯丽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

吃完汤圆,大家又来到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发达,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令人们期盼!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优秀传统作文 篇3

端午节,传统的说法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人为防止屈原身体被鱼虾分食,因此在江中撒入糯米,自此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为了纪念屈原有了吃粽子的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是屈原《离骚》中最经典的一句话,鞭策共产党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们基层干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要求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更是一条漫漫长路,我们不能有“三分钟热度”的工作状态,而是要不遗余力的去奋斗,用心用力的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先进作用,才不负群众对我们的期望。

华夏上下五千年,衍生出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的沉稳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必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和继承,在社会飞速发展中,不忘本心,用心学习,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当今社会,部分青年崇洋媚外,不会用正确的三观对待外来文化,一昧的否定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却又毫无保留的全盘吸收“洋快餐”,导致最后成为社会中的“键盘侠”,一辈子愤世嫉俗,全是负能量。所以,基层干部在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要不断引导新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一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青年。让我们过好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认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信心,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现代化文化大国!

优秀传统作文 篇4

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规定,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具有民族团结意识。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展视野、开阔思维,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它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反映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和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受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感受成语的寓意之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言简意赅,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是少年儿童必读的神话故事;又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负荆请罪、惊弓之鸟、三顾茅庐等又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再例如,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韦编三绝、程门立雪、囊萤映雪等又是刻苦读书的典范,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 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之美。现行汉语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要安排一次汉语园地,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如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一般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句是比喻或隐语,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解释或说明,而且许多歇后语不但诙谐幽默,还富含一定的寓意,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猜谜语、搜集资料,课后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和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例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类似这样的歇后语是以汉字的谐音为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使学生明白友情的珍贵,不亚于雪中送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猫哭耗子假慈悲,使学生明白善恶、美丑的标准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

3. 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每次汉语园地中,都无一例外的安排了一首古诗,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承传,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是写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旧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不但把送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了出来,更将自己坚持高贵文知识,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立下的壮志豪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和领悟诗人的意境,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情感。此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优秀德育故事,学习孔融谦让礼貌的处事原则、学习闵损和孟宗的真诚孝心、学习尹憞遵守礼仪、立志育人的精神、学习滂母的浩然正气,最后再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学习他们孝养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礼貌待人、廉洁奉公的精神,立志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总之,在汉语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了古代卓越的艺术、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优秀传统作文 篇5

【“文学+”面面观】

站在传统文学和科幻文学的边缘,像是面对世界地图上两块在蓝色海洋上漂移的板块,来自不同大陆的人群都在强调着彼此的差异,我看到的是,它们至少面对同一片天空,在生物学上,它们也属于同一物种。

是的,如果对两类文学的了解稍微深入一点,就会觉得彼此间的隔膜还是很深的。当然,也有评论家和主流杂志做出了接纳的姿态,但整体来说,认同度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发自内心的尊重也很稀薄。面对类型文学,传统文学多少会有些优越感,觉得自己占领了精神领域的制高点。科幻文学的回应则是逆反,觉得传统文学过于纠结在主观情感世界之中,总是难以摆脱自恋之嫌。

当初是因为我理工科的背景,受约为刘慈欣撰写评论,得以接触科幻文学。在了解了这一类型文学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制高点情结,以及因无知而产生的偏见。因为有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加之对文学界的了解观察,我感觉这种偏见是较为普遍的。刘慈欣的很多作品同传统文学比较,是毫不逊色的。科幻文学中有许多传统文学值得借鉴之处,比如宏阔的想象力,新奇的叙事角度,更重要的是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发展造成了今天学科过分专业化的局面,哲学和文学关乎人类的世界观甚至宇宙观,如果仅仅将自身局限在社会科学范畴内,将自然科学摒弃在外,那本身就是在窄化自身的视野。科学技术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薄弱的一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也一直因“文”而“弱”,迄今为止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如何弥补这种基因中的不足,是需要我们自省和自觉的。文学的丰富除了需要巩固自身的特性外,也需要不断增加异质性,以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接纳与吸收不同的特质。

传统文学如何向科幻文学借鉴?我发现,这不单是个理念问题,更多的是门径和方法问题。

今年初有位硕士研究生因为写刘慈欣的毕业论文,来跟我讨论。她的论文有一章是写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重要意义,被导师认定太过空泛而否决了。答辩临近,她很着急。我建议她从科幻构建的角度剖析刘慈欣作品中的科幻构思,但是她因为不具备理科知识,无从下手。最后只得退而求其次,把刘慈欣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再分别进行阐述。这基本还是沿用传统文学的评论方法,对于科幻文学来说,有些避重就轻,没有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说,没有足够的工具,无法找到解读科幻文学的门径。

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觉得要追溯到高中的文理分科。让我这个爱好文学的理科生回头看,我极不赞成过早的文理分科,它造成了理科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文科生科学基础的不足。经常看到理工科技术男写的工作报告,词语搭配奇怪,文法半通不通,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在使用自己的母语?那些在美国留学的大学生,即便专业是数学,但在前两年写作也是必修课,必须以一周一篇的频次提交作文,交迟了会影响最终学分。而且国内生和国际生都是如此。

从《三体》的阅读也能清晰地看到文理之间的界限。理科生普遍认为《三体》才是真正的文学,文科生则在叫喊,读了十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文化、教育的原因,在中国文理之间的界限已经太过分明,被过分强调了。

从文科到理科的界限是不是难以跨越呢?文史哲这一类社会科学通过阅读可以入门,自然科学相对来说困难些。但是有些作家已经在做着尝试。比如作家阿来,他在《科幻世界》担任主编的那些年,是科幻发展最蓬勃的时期,同刘慈欣的创作成长有很大的交集。我曾问过刘慈欣,阿来对科幻的影响是怎样的?刘慈欣说,阿来曾经试图使《科幻世界》更文学化一些,但这种影响并没有延续下来。感觉中他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作家,思想很大气。为了适应《科幻世界》的工作,他曾经用了大量的时间恶补科学知识,看《时间简史》,也看《细胞,生命的礼赞》等比较高级的科学传播著作,他同科幻作家很少谈文学,谈的最多的是科学,他对科学中的美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家真的很值得赞赏。

另一位是作家毕飞宇,他前些时写了一篇文章《我读〈时间简史〉》。文中用他特有的“毕氏幽默”写道,《时间简史》这本书他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他和许多人讨论过这本书,有一句话问得特别多:你读得懂么?得到的回答总是令人欣慰:读不懂。尽管如此,他还在继续读着《时间简史》,他用文学家优美的笔墨这么描述:“正如我喜爱文学的语言一样,我也喜爱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在我的眼里始终散发着鬼魅般的光芒,它的组合方式构成了我的巨大障碍,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的背后隐藏着求真的渴望,它的语法结构里有上帝模糊的背影。”

文章末尾他甚至说:“回避难度阅读的人,你很难指望,虽然难度阅读实在也不能给我们什么。”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对毕飞宇的尊敬增加了。在我眼里,他比以前更有专业精神,不只满足和凭借才情,戏谑和不羁只是表面,骨子里是郑重的。

还有一位作家对科学不仅停留在阅读阶段,而是在作品中加以实践,这就是王安忆。她的描述功力了得,对人性、对世事的刻画深邃幽微。但她仍然没有止步。在新作《匿名》中她引入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的视角,描绘的笔力更加开阔深厚。她花了很多笔墨描绘“时间”这么虚无的事物,而且用的是科学的而不是文学的词汇,比如:“过去的时间,也就是记忆,是个锥形的空间。时间被遗忘压缩,压缩成锥尖,挤身过去,汇入整体性的时间,蜕下一张外壳,就是伤心……时间是高密度物质,尤其在回溯中,更多倍的增密,使得思绪变形,脱离原状。”

还有一种常见的比喻是文科化的,就是此意象像彼意象。孙频是个很善于用比喻的青年作家,在她的新作《我看见草木葳蕤》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仿佛这湖边是一处已经被废弃的深宫,这里所有的故事都很潮湿,摸上去都是沁骨的冰凉。天气渐凉,荷花已残了不少,残荷如尸骨一般遍布湖面。几朵没开败的站在水中,太过骄傲了,竟有了兵器的寒凉与冷傲。”

两种风格一比较,就会发现比喻也是有进阶的。它并不单纯是飙想象力,跟认知结构有很大关系。王安忆引入科学词汇后,描述更加精准了,文字增加了理性的力量,小说增加了异质性,质地更加坚实丰厚了,在智性领域的思想能力甚至超过了很多男作家。读完《匿名》,竟然让人产生了只有读刘慈欣科幻作品时才有的那种宇宙感,宏阔、辽远,无边无际。可以说,王安忆拓宽了文字的边界,也拓宽了小说的边界。

不知道王安忆是什么时候补充了理科知识的,这一定是个漫长的积淀过程,也一定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要知道王安忆求学阶段正遭遇“文革”,正规的学历只是初中。虽然她说过,“请不要把我当成一个在大学门外完成教养的典范,事实上,倘若我能在学府中度过学习的日子,我会比现在做得更好”。但王安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她一直有意识地补充着自己的知识结构,现在可以称得上是学者型的作家。她在《匿名》中使用的科学知识并不超越常识范围,远没有那么高深。这一点类似于科幻作家,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只是超过普通大众,并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对于作家来说,已经足够了。

前些天听科幻界的人这样说,文学界是最大的科盲群。这种说法令人无可奈何,还没有足够的理由反驳。接近科学没有想象得那么难,通过阅读就能完成,因为有很多普及性的、跨界的著作不断问世。有三本“简史”是公认的经典,不断有人提起。除了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还有两本是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毕飞宇说得对,每次读《时间简史》,我感觉都像是从未读过一样。读的时候经常感觉这不是理论物理问题,而是哲学问题。爱因斯坦当然是要被提到的,而且已成为一个形容词,如果谁在某个领域完成整合而成为集大成者,就会被誉为这个领域的“爱因斯坦”。肯·威尔伯就是如此,他是美国的超人本心理学家,他整合了多个领域。《万物简史》探讨的是宇宙从创世大爆炸开始的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大一统理论,肯·威尔伯称为宇宙的“大精神”。尤瓦尔·赫拉利是新锐历史学家,在《人类简史》中他应用了很多人类学、生物学、基因学的知识。我相信阅读这些著作后,你的世界观会发生位移。

在《时间简史》的结尾,霍金讥讽道,哲学跟不上科学的脚步,将自己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难怪哲学家自己都说“哲学余下的任务只是语言分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不想让文学余下的任务只是语言的排列组合,那还是不要让文学离科学太远。有句话这么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科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了解增加了,世界的边界也就拓宽了。文学应该既能深入到幽微的人性,也能探知广阔的世界。在对宇宙的好奇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

优秀传统作文 篇6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一直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重要的一个源头即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也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要继承、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文化的发展,除了继承,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习,是弘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中华文化的强大之处,也正在她的海纳百川、吸融并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报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向世界学习,不断将世界上优秀的东西纳入中华文化,并打上深刻的中华文化的烙印。现在的中华文化,已逐步走向世界,她是中国人的,同时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