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范文3篇

学问乐 人气:1.89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说课稿范文3篇

《赤壁》说课稿范文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内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精彩句。

3.在比较阅读中把握咏古诗的写法及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赏读中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2学情分析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其中的《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两篇,一为绝句,一为元曲。虽然题材不同,但两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先怀古后抒怀,借古讽今,凭古生慨。学生过去接触过此类作品,但规律性的东西未曾认识,将两篇放在一起来阅读,也就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咏古这类诗曲的学法。

3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把握咏古诗的写法及学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古代文苑中,有几朵瑰丽的奇葩,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它们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脍炙人口的绝唱,响彻千年仍生机盎然。今天,就让我们漫步诗苑长廊中,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见课件)

三、简介诗体及作者(见课件)

四、互动诵读,活动激趣

1、(学一学)听录音,生跟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读一读)生自读,讲讲这样读的理由。

3、(我和同学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学生各自找PK对象比赛背诵。

五、研讨学习

1、师提示:这两首,一为绝句,一为元曲。虽然题材不同,但两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一为咏史诗,一为凭吊古迹的曲,都是先怀古后抒怀,借古讽今,凭古生慨,名为咏史吊古,实是抒怀。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观点见解。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参照注释理解诗意。(生自由探究,提出疑问,寻求解答)

3、学习研讨,交流展示

①读懂内容、写法特点

两位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诗人是怎样评价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靠的是机遇,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提出了与历史截然相反的观点。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韵都是灾祸和苦难。

②读出情感

评价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在这里曲折地反映出他不得志的抑郁不平。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告诫当朝统治者机遇不是常常眷顾一个国家的,不能心存侥幸。

——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也有所谴责。

六、品读亮点

“峰峦入聚,波涛如怒。”一句妙在哪里?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七、齐读背诵这首诗。

八、推荐读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进一步体会杜牧反传统的历史观点。

活动2【导入】

板书

《赤壁》——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曲

兴感之由(咏古)—铁戟是前朝之物

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感慨咏叹(抒怀)——若非东风历史将会改写

“兴亡”都是百姓灾

诗人情感(主旨)——不得志的抑郁不平之气

同情人民,谴责统治者。

借古——生慨抒怀

《赤壁》说课稿范文篇2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诗词,同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分析内容、欣赏品味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诗歌学习的基本能力,对于《赤壁》的学习难度不大,无论是诗歌内容,还是背诵积累都比较容易,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歌所抒发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作者当时的历史处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因为生不逢时,有政治才华不能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曲视频,导入新课。

活动2【导入】

二、教授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二)朗读诗歌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播放断句课件。

(三)解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教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五)思考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活动3【讲授】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3、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充分调动了形象思维,从反面落笔,通过铜雀锁“二乔”,假想东吴兵败可能遭到的屈辱,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反映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活动4【活动】

四、朗读背诵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活动5【作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3、查阅资料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赤壁》说课稿范文篇3

一、说教材

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⒈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

⒉掌握“戟”的读音。

⒊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

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⒍懂得分析诗。

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

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

⒈了解“咏史诗”

⒉诗歌结构的分析

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难点:

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

⒉“二乔”的象征意义

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

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导入:导语: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以此引出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们今天呢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赤壁》。这首诗呢作者不再描写眼前的雨景通过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的战场。

亮标:让学生対本课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切入:

⒈解题:幻灯片展示赤壁的图片并介绍赤壁之战让学生对赤壁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教师幻灯片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目标1、2,检查预习情况。

⒊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把握古诗的诵读节骤。请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全班一起朗读。

⒋分析诗歌内容

①落实字词:幻灯片展示“戟”、“销”、“将”等字让学生回答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完成目标3。

②理顺诗意:请一位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学生翻译诗意完成目标4。

推进:

⒈分析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默读该诗并思考问题“前两局和后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联系?”完成目标7。

⒉分别研究前后两句让学生知道前两句记叙是实写,后两句议论是作者的感慨是虚写从而引出“兴”这个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这一表现手法。

⒊提问“诗人的感慨因何而发?”引出“以小见大”这一表现手法。

⒋老师指出这首诗写了历史事件介绍“用典”这一修辞从而完成目标5、6深入:

⒈提问:“二乔”在诗中有几层涵义?分别是什么?

⒉提问:作者写了“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他仅仅为了写历史吗?完成目标8。

收束:小组讨论:有人说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不过还有人说作者假设东风不帮助周瑜历史就将重写来论证机遇对人生的重要性,你觉得呢?完成目标9。

七、说板书设计: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八、说课外作业布置:

⒈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⒉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