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学问乐 人气:1.45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中对应的目标是:(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通过分析,这里的关键词主要是:圆,观察、操作、认识。 “圆”是一个图形,它包括:圆的意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需要若干课时来完成,现在我们只研究其中的“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圆的认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等。“观察和操作”是脑和手并用的行为动词,可以分解为: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认识”可以理解为:说出、写出、描述等。因此,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引学生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的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数学思考方面: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4、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引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学思想

1、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从学生的游戏经验以及生活现象中,体验圆与人类生活的不解之缘,感受圆的美,从而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

2、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以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引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才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教学方法

《课标》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并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铺垫孕伏: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一组学生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忆各个图形的特征以及这组图形的共同特征,让学生发现这组图形的每条边都是直直的。目的在于让这些图形与圆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突出圆的与众不同。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哪两件神奇的礼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用这两件东西画圆,初步渗透画圆的方法;用细绳甩粉笔,粉笔的运动轨迹是圆,也为学生学习圆上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2、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圆。我安排了摸平面图形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会,从感官上体验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再通过与立体图形的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圆与其它图形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头脑中建立圆的表象,激起了学生探究圆的有关知识欲望,带着追根求源的强烈好奇心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究。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特征。

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这样重复几次后,观察有什么发现?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接下来,通过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引学生认识圆上、圆内、圆外的概念,并在玩食指点圆的游戏中使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动手,根据要求画线段来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在画一画、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出圆的特征,在测量与比较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教学用圆规画圆,在这一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给学生准确地用图规作图的方法,教给学生作图的技巧。

(五)巩固练习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课本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基础训练。由填空和判断两部分组成,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基本概念,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2、深化练习。教材第60页第3题,不仅突出了直径概念中的关键词,还引导学生发现了一条重要规律: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3、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上?

经学生讨论,再用多媒体演示,对比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优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六)课堂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利于学生系统掌握。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即将为大家展示的是我和我校的六年一班学生共同完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整合课————《花卉与生活》活动中的一节课。

从活动过程的设计来看,本次活动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正是引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才能设计这么繁重的任务。

下面就课堂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具体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课的激趣导入中,我先是把搜集的美观的花卉图片作成幻灯片,然后在屏幕上投影出来,让学生说说他们的认识或得到一种怎样的感官享受。这些色彩艳丽、搭配和谐,造型富于艺术美的花卉图和动听悦耳的音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整合结合起来,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的欲望激发了出来,他们的创造潜力和想象的空间已经越过了书本的界限,计算机这个工具也真正地体现了一种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师的示范指导化抽象为形象

在本节课上,教师查找,收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过程演示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学生一边看教师操作,结合教师的讲解,对老师所传授的要点积极接受。计算机提供了这一便捷的平台。

三.信息网络拓宽了学生们知识的来源

在“花卉与生活”这节活动课中,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各种花卉图片和文字资料,知识面的拓宽,眼界的开阔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中,教师先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整理资料,再编辑汇报出来。在编辑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制作各种新颖的幻灯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教案设计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2.增强团结合作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多姿多彩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幽雅,一分宁静,一份热烈,一分执着。徜徉花的海洋,品位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鲜花正以他独特的魅力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立了《花卉与生活》这一活动主题,并把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归纳了五个子课题。花卉与养生,花卉与欣赏,花卉与食,花卉与药物,花卉与礼仪。

老师想听听大家已经了解了多少知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欣赏。

(老师出示一组幻灯片)

师:老师的这些图片大家喜欢吗?老师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在网上查找资料的平台。

二.明确任务

师:本节课仍然按小组进行活动,各小组先明确下小组任务。

(各小组出代表发言)

三.方法指导

师: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活动技能和方法。

(教师演示资料搜集过程)

四.学生自由活动,教师随即指导。

五.学生成果展示

六.交流评价

七.总结:

整合课(花卉与生活)说课+设计+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快捷的平台。我们应把计算机的技能掌握更全面,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与学科整合“不自然”

也就是说计算机与学科整合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上课的过程还比较蒙胧,现在在探索阶段,所以上课的尺度不能很好把握,不知道这个主题的学习需要几课时,虽说自己可以放宽,但总不能看到学生没全部学好,又多一课时,这样下来,其他的主题就不能进行教学,一个学期下来就不能把所有主题学完。怎样分配这个尺度,一个学期制定几个主题比较合适?还得继续尝试。

二、软件资源的贫乏

有些好的主题,硬件虽有但软件资源没有,无法进行教学,这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现在最常用的软件就是office20xx,flash等等这些软件太成人化,给小朋友用头几次可能还有点新鲜感,慢慢兴趣全被抹杀了,没有好的软件去吸引他们。

三、主题单元的制定受限止

上面也提到,由于软件资源的贫乏,所以主题单元确定受到很大的限止,一些好的想法,好的观点难于去实现,只能根据现有的几个软件去套主题的内容,不具操作性的主题制定得再好也没用。主题内容操作的单调性也与软件有关。

虽然问题还存在,但我们已经看到可喜的一面,通过整合,学生的观点已经慢慢在改变,而且学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知识点非常丰富,还不能用“沉迷”一词,用“开心快乐”一词来形容学生学习一个个有趣的主题的心情,已经理所当然了。

主题学习的千变万化,确实能抓住儿童的好奇心。

说课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主题活动五《房子大观》中的一节音乐课《数高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难点、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六个方面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爱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游戏。因此把音乐和游戏同他们的生活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数高楼》是一首一段体的分节歌曲,其音乐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动作性和故事性,富有情趣,音乐欢快、的一首歌曲,深受孩子的喜爱。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目标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本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演唱歌曲。

2、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并游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玩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在于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幼儿能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并且加上愉快的表情。

2、难点:是能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游戏。

 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观察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熟悉《数高楼》的旋律。(任何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对原有的知识经验改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过去的知识经验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此次经验的准备是为了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领会歌曲的含义,为幼儿能更好、更快的学习歌曲提供服务。)

2、物质准备:音乐、课件。(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歌曲想结合,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直观的感受歌曲,唤起幼儿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迫切的想学习,想表现。)

五、教学过程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纲要》中指出"各领域内容要相互渗透……"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艺术领域为主,还渗透了科学、语言两大领域。

1、看一看

播放课件,引发兴趣(此环节中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下一环节演唱歌曲做铺垫。)

2、听一听

(1)完整欣赏歌曲两遍。

教师示范演唱完整歌曲。(教师示范是幼儿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幼儿的经验是一个连续体,一种"经验流",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示范能使幼儿正确的掌握知识技能,避免出现学了后面忘记前面)。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熟悉歌词。

"弟弟、妹妹是怎样数高楼的?""层层叠叠是什么意思"(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故事性较强的歌词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从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a、可以让幼儿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根据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完全可以自己创编动作,同时还加深了幼儿对歌词的理解)

b、以小组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合作的形式创编歌曲动作(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就会有很多想法)

c、集体创编舞蹈动作,老师在选动作时,可以从幼儿创编的动作中选取可用的动作,从而让幼儿感到自豪感,而且还能大大的调动其孩子创作的积极行。

3、玩一玩

幼儿愉快的进行游戏

在音乐的伴奏下,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游戏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唱、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情表现自己对游戏情节的理解,充分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4活动延伸

绘画出各种高楼大厦,并在图画中添画人物或其他小动物。

让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延伸出一些孩子世界中其他的艺术亮点,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再造美的体验。

说课稿 篇4

《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课我采用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以“行”拓径,指导实践,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首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以及京剧变化多样的脸谱和美丽的服饰,使同学们对京剧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以京剧片段的欣赏,顺势引入文本的学习。介绍梅兰芳,梅兰芳9岁时去拜吴老师学艺,师傅说他不行,哪儿不行呢?小朋友自己读完课文就知道了。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眼睛没有神儿”“料子”“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我给孩子们设疑“要当好京剧演员,不光嗓子要好,身体要棒,眼睛更要有神,因为舞台上的演员要靠眼睛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高兴了,生气了,难过了,都要靠眼睛来告诉观众。可如今,师傅发现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好京戏的条件,师傅对他失望了,因此认为他不是唱京戏的料子。如果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想呢?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由此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这段中的重点句是“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句话是讲梅兰芳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练眼神的。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紧盯”“注视”,试着让同学来模拟演示文中梅兰芳 “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接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我适时进行小结:我们才看了一分钟就这样,想想梅兰芳,他怎么样?(常常)他的脖子酸了,痛了,没有停下来,看的眼睛流出了眼泪,也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从而使学生心中升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并通过小组读、男女读等不同方式来进一步体会梅兰芳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精神。然后引读“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我紧紧扣住“眼睛会说话”来让学生体会梅兰芳眼睛的灵活。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读出示词语“勤学苦练”,并相机板书。另外通过换词练习,以及多媒体出示图片,使学生对词语的内涵理解的更真切。

三、以“行”拓径,指导实践。

最后我总结课文,并引出成语“勤能补拙”“人一己百,笨鸟先飞”“奋起直追”使学生再次受到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的教育。

适当拓宽渠道,我布置了一个有选择性的作业“喜欢阅读的回家把课文都给家长听,喜欢上网收集京剧资料的收集好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研究。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3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责任,并对生物观察探究有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2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洁工是干什么的吗?(打扫卫生,清扫垃圾)是啊,正是有了清洁工,我们才能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功劳真大啊!其实,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很多动物清洁工呢!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地球上,为地球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学了《地球清洁工》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板书课题:地球的清洁工)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它。

2同学们圈的真认真,读得真投入。现在同学们就在小组内互相读,每人读一段,轮流读,把课文读完,读得好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读完做好举手,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3老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

4我给大家带来了生字朋友,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看咱班哪位小朋友表现的最棒。

洁 工 招 收 批 官 本

扔 适 淡 模 丑 埋 格

5学生开火车读,读错个别订正

三、在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宝宝我们都已经认识了,那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老师提醒你,一定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都有谁想当清洁工啊?

(师随着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海鸥)原来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好多清洁工呢!

鲫鱼

乌鸦

蚯蚓

屎壳郎

4课文除了写这几个动物前来应聘外,还写了一个动物,是谁呀?它做什么的?

(大猩猩,是这次活动的主考官)

5这么多小动物来抢着报名,恐怕自己落后,这种情形用课文中德一个词叫······?(争先恐后)

四、感悟课文

1师:哎呦!动物们都争着来应聘,这可忙坏了我们的主考官大猩猩,这不,你瞧,主考官发话了——(老师和生齐读大猩猩的话:你们都来·····什么本领呢?)

2师(1)第一个发言的是谁呀?(小海鸥)今天,这位美丽的海洋歌唱家会说些什么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们从小海鸥的话里体会到了什么?(得意)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师点拨并板书——海洋)

(2)你能带着这种得意读一读小海鸥的话吗?(适时鼓励表扬点拨)

(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最得意?

(4)大家都来对着自己的同桌做一做得意的表情,让我们再次带着这种得意来读一读小海鸥的话吧(齐读)

3(1)你瞧,又有一个应聘者来了!(小鲫鱼)它平时可是很少露面的哟,它今天又会对主考官说些什么呢?(板书——江河)

(2)师:多可爱的小鲫鱼呀,还挺自信,谁愿意再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读(师适时评价:如听出了你是一个可爱的自信的小鲫鱼)

(3)师:接下来哪位应聘者来了?(乌鸦)谁来读读乌鸦和主考官说的话(生读)(师随机板书——地面)

师:地蚕是什么呀?为什么吃掉它就能做地面清洁工啊?(地蚕能把植物的根和茎都咬断,植物就会哭死了,它对庄稼的危害特别大,小乌鸦可是植物的保护者)

师:看来长得漂亮不漂亮并不代表有没有本领,能够为大家服务,才是真正的美。

4(1)接下来一位害羞的朋友出场了,谁呀?(蚯蚓)小蚯蚓好像不太习惯对这么多伙伴说话,大家想一想,它平时生活在哪里?为什么不习惯?(平时生活在地下,很少和其他小动物玩)

(2)师: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这位朋友啊!

师:"小蚯蚓,别害怕,自信一点儿,相信你准能行。

师:蚯蚓听了我们说的,自信多了。谁来读一读充满自信的蚯蚓的话。(板书——地下)指名读(适时表扬鼓励)

师:小蚯蚓不仅像别的小动物一样吃垃圾,更重要的是还能把垃圾变成······?(肥料)让植物长得更茂盛。别看小蚯蚓整天呆在地底下,默默无闻的,他的本领还真大呢!

5(1)还有一位朋友,一上来就让主考官写上自己的名字,生怕别人把它的名字落下了,谁呀(小屎壳郎)它是怎么说的?(请写上我的名字——生读)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了小屎壳郎自信不?(自信)

(2)可有一个小动物却对小屎壳郎有点儿不自信,是谁呢?(小乌鸦)

(3)请你们读读小乌鸦的话,()想一想,它是用什么语气来说的?(自由读)

(4)屎壳郎对小乌鸦的话服气吗?(不服气)从哪个词看出不服气?(理直气壮)那就用不服气的语气来读屎壳郎的话(板书——牧场)

(5)师:牛羊粪不埋在地底下,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难怪小屎壳郎这么自信,乌鸦只是因为屎壳郎长得黑不溜秋就怀疑它能不能当清洁工,它这样做对吗?你想对它说什么?

(6)师:相信小乌鸦在你们的劝说下,一定不会在以貌取人了。同学们再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仔细体会小动物的语言和神态。

五、小结,升华感情

1招聘会圆满结束了,经过这些小动物们辛勤努力,我们的江河湖海变得十分清澈,宽广的草原空气特别清新,牛羊成群,植物没有病虫的危害,长得十分茂盛。

(板书:清洁工——→共同维护地球)

2小动物们都在用实际行为为地球环境做贡献,那么,我们应该为地球环境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呵护我们的地球吧!

六、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看到这些小动物为了呵护我们的地球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其他的小动物们也想一起做。都有哪些动物朋友想一展自己的才华呢?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下一届,动物环境保护局招工时,我们帮他们介绍一批新的清洁工,好吗?

板书设计 21地球的清洁工

海鸥 ——→海洋

鲫鱼 ——→江河

乌鸦 ——→地面 } 清洁工→共同维护地球

蚯蚓 ——→地下

屎壳郎——→牧场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真金”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文章,所以就意味着本课我学要选择简单一点的教法:朗读感悟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这一点我确定了本课学生的学法为朗读感悟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理解“真金”含义。

2、通过学生想象、对话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课的一开始,我将出示一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故事主要内容,重温故事情节,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接着引读课题,紧扣课题质疑“彼得找到金子了吗?他是怎么说的?”,直奔文章重点段。

二、紧扣“唯一”,品读文本,体会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淘金者多,但绝大多数未找到真金。从而引导学生去关注彼得,探究彼得实现梦想的原因,通过阅读交流,逐步感受彼得的成功在于他的坚持不懈、细心观察、善于思考、辛勤劳动……初步感受到致富的方式各有不同,要获得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结合文本,引导想象,切身体会彼得付出的努力

在这个环节里,我主要指导学生品读课文5、6自然段,关注细节,如第五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第六自然段中的“全部精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彼得怎样培育出如此美丽的花儿的练习。同时努力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象、交流,体验彼得培育花苗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

想想交流:

清晨,天刚蒙蒙亮,彼得……

中午,烈日当空,彼得依然……

暴风雨来临时,为了保护花苗,彼得……

……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具体说一说彼得种花的情景。

我认为课堂上口语片段训练要求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应用,课堂上要求学生现场表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应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阶梯式练习更有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训练才能事半功倍。

四、总结升华,揭示“真金”

这个环节重在提炼,彼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原本没人要的土地现在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这些鲜花给彼得带来了什么?到这里,学生自然能体会到“金子”就是“财富”。而这些都是凭着彼得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坚持不懈、辛勤劳动换来的。在这里我适当补充,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有很多途径,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处理,水到渠成,学生最终明白“真金”的含义。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丰子恺的《竹影》。

一、创意说明:

教 材 简 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教学的重点;领会“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

目 标 定 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确立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 学 理 念

创造性地学习运用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有机渗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语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课题,展开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逐步形成“师生同学,质疑释难,分享体验”的教学风格。

二、学习过程

(一)自然导入

师:今天,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第18课——丰子恺的《竹影》。(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的主要情节。

2.理解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三)先学后教

引导学生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式学习,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1.轮流诵读课文,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最直接的方式。轮流诵读,自主学习,积累生字词,夯实基础。

2.速读课文,自主合作,概述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好习惯。循序渐进,为品读课文、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3.品读课文,合作学习,理解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 产生更多的火。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就会感情充沛,评述就会更准确。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评述应及时予以鼓励、评价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四)、当堂训练:

课堂作业(出示投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让我们相互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新的体验,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探究学习,触发学生的灵感, 说出自己最真实最深切的体验,让学生学有所得。发挥语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向生活延伸. 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切磋中,达到多人参与表达,互相沟通,分享学习体验的教学高潮。

(五)、结束语: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

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的语文课堂,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设计意图:教师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语文课堂。)

(六)、板书设计: 18 竹 影

丰 子 恺

月夜相聚 描绘竹影 艺术教育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成果,突破教学难点,分享学习体验)

三、体验与反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为主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合作学习中,优生的学习态度、解题思路和方法一目了然,不仅有助于差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以优辅差,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既要做到符合课堂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又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亟待研究解决。如怎样使少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后教”过程中,怎样让兵教兵的效果更显著?如何落实“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如何实现从洋思模式各自特色的飞越?还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对我的上课的说课给予批评和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是白庄矿学校的音乐教师陈莉,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五册第三课《哦!苏珊娜》,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

整个教案,我是按下面4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三课的内容。歌曲《哦!苏珊娜》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作品中深受大众喜爱并且流传最广的一首。它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全曲有八个乐句,其中四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另两个乐句和这四个乐句仅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曲调六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歌曲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这个乐句前半部分由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旋律在感情色彩上产生了变化,从而把歌曲推向高潮,深化了“朋友”这一主题情感。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又有起伏,仿佛在倾诉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哦!苏珊娜》

2、学跳邀请舞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旋律模唱、乐句问答、动作记忆等形式,流畅自如地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情感。

②能力目标:用简单的动作跟随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哦!苏珊娜》的演唱,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轻松、自由的音乐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友谊”在教学中的有效实现,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游戏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应该特别关注兴趣的激发,通过“乐句问答”的游戏,律动、舞蹈等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6部分:分别是课前准备、自然导入、探索感知、歌曲学唱、学跳邀请舞、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琴、曲谱卡片、薯片盒、牛仔帽

第二个环节是聆听为主,自然导入(约5分钟)

首先完整聆听歌曲《哦!苏珊娜》曲调,让学生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然后教师问:“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畅谈感受。

最后教师引导:“这么轻松好听的音乐让人真的很想动起来,好!大家跟我一起动起来吧!”伴随《哦!苏珊娜》的旋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律动,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形式:(上肢动作律动)

(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初步了解乐句这一要素,这一环节又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自然导入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感知(约15分钟)

首先感受音乐的节奏

1、听老师为歌曲伴奏。

(1) 2/4 X X|X X|X X| 跺脚 拍手(高)

(2) 2/4 X X|X X|X X|0XX|▎

跺脚 拍手(低)

(在关注音乐的同时关注节奏的变化,通过高低不同的手势来区分)

2、尝试用以上声势和着歌曲伴奏进行活动。

3、探索运用自制“小鼓”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手中的薯片盒,试着敲击不同位置,模仿声势音色。

4、教师随着学生敲奏,即兴清唱主题旋律一,并引导学生跟唱,教师出示旋律卡片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视唱本旋律。 3 3 2 2︱1·

其次是采用乐句问答游戏学唱旋律二、三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旋律接龙游戏,完成旋律二、三的演唱。值得说明的是,师生问答应强调语气、语调,将有感情的演唱贯穿在这一环节中。 3 3 2 1︱2·

2/4 4 4 ︱6 6 6 ︱ 5 5 3 1︱ 2·

最后是汇总视唱

旋律卡片分为绿、浅绿、黄三种颜色,教师准备与这三种颜色相匹配的若干小卡片,进行听旋律贴卡片活动,按照歌曲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完成对曲谱的学习。全曲虽然有八个乐句构成,但实际只有三个不同旋律反复出现。用绿色和浅绿色作以区分。这样曲谱旋律变得形象而简单。教学中采用问答游戏、敲敲唱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使原本枯燥的“识谱技能训练”与“关注学生兴趣”融为一体。)

第四个环节是歌曲学唱(约10分钟)

1、故事导入

2、简单介绍美国乡村音乐的知识。

3、学习用lu和la哼唱旋律。

4、通过模仿小皮球启发学生用轻松、富有弹性的声音哼唱旋律。

5、教师范唱,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学生可用动作进行参与。

6、学唱歌词并进行演唱指导。

7、欣赏黑鸭子合唱组合演唱的《哦!苏珊娜》并指导学生用轻快、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欣赏完这首歌曲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最后回到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芭蕉》,让学生说一说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