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

学问乐 人气:1.54W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汇总7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内容简析:

初中阶段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启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身心变化的特点,学会调挖情绪,培养和保持乐观心态,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七年级教材依据课标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专门设计了这一单元。而现状是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学生的情绪有冲动、不稳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的特点,所以,今天说课的这一框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的多样化,引导中学生做情绪的主人,顺利度过这一“心理冲突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全人格。这一框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目是“情绪万花筒”,主要讲了什么是情绪,情绪的四大基本类型;第二目是“情绪与生活”,主要讲了情绪的神奇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的分析和本框内容的作用,我设计了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理解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情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情绪,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把握自己情绪变化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理解个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现象。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理解“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2)理解情绪对人产生的不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情绪的含义。因为虽然对不同的情绪,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但要解释什么是情绪却太抽象,所以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二 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为了避免政治课容易犯的空洞说教的毛病,我选了这些方法:

1、情境教学法。由于学生对“情绪”的概念难以理解,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所以让学生表演情绪情境幽默剧,用多媒体展示人类的情绪表现。

2、分组竞赛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情绪词语接龙竞赛,采用这个办法,容易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热情。

3、讨论式教学法。对于情绪对人产生的作用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概括、归纳,就采取讨论的办法,集众人智慧。

三说学法:

1、合作式学习法。对于不易概括的问题,小组合作,互相启发,解决问题。

2、概念情境化、故事学生化。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俗易懂的故事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概念和问题。

3、表演法。编演情绪剧,既激发兴趣,又培养表演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表演情绪情境幽默剧,疑问导入。

表演情境剧,大约5分钟。

提问思考:情境剧中人物有哪几种情绪?概括作结后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课题:丰富多样的情绪)

(二)明确目标:用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放映时间2分钟左右,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三)导学达标: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大约需要32分钟左右。

1、理解第一个问题:情绪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结合情境剧的表演,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理解了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理解第二个问题:情绪的基本类型

通过以上分析,引入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多媒体展示:喜(图) 怒(图) 哀(图) 惧(图)

再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代表喜、怒、哀、惧四种情绪,进行情绪词语接龙竞赛。看哪些小组说出的这类情绪词语多。优胜组给予鼓励。

3、理解第三个问题:情绪的丰富多样性。

延伸提问:人类的情绪只有这四种类型吗?自然得到学生否定的回答,引入人类情绪的丰富多样性,这一内容通过填表、侧重补充完善表、师生互动来解决。(多媒体显示表格)补充内容,着重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完善表后,再发言、汇总,谈谈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绪表现,并指导学生分析哪些情绪是积极、向上的,哪些情绪是消极,不良的。

4、引入理解又一个新内容――情绪与生活,着重理解情绪对人产生的作用。

(1)多媒体展示情绪产生作用的图片。

(2)学生讲述一两个有关情绪对人产生作用的故事。

(3)在此基础上,提问:情绪对人产生哪两种作用?

(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消极、不良情绪对人产生消极作用)

(4)大讨论: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讨论情绪的积极作用,一大组讨论情绪的消极作用(包括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再将每大组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归纳。

(5)结合实际,学生剖析:过去有哪些消极情绪,有什么危害。积极情绪给你带来什么甜头,今后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情绪。

(四)本课小结,测评巩固:(时间5分钟左右)

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再展示测评题,检验效果。

五、教学反思

根据这课的安排,我估计学生对本课可能有较大的热情,对本课的知识能较好地掌握,但很不容易学以致用。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情绪可能无法控制,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所以,教育是长期的,而非一时一刻。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掌握和改进跨越式或其它姿势的跳高技术;着重学习跳高助跑与起跳的协调配合,采用多种练习手段发展跳跃能力,培养自我锻炼和评价的能力。

2.单元重点:腾空技术; 难点:助跑与起跳的结合;3.教材搭配:本教材以跨越式跳高为主教材,与速度素质练习为辅教材相搭配。我认为,教材搭配合理,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安排了自编操和舞蹈游戏,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使他们在欢快的音乐中陶冶美的情操,受到美的教育。

4.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1)视步体会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方法,让学生们都能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使用方法90%以上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助跑以及助跑与踏跳相结合的技术动作。

(2)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的身体素质。

(3)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的良好品质。

5.本次课重点:正确的起跳动作;难点:助跑与起跳的结合;6.与前后课次的联系:

通过把上次课中练习的"快速跑素质练习"和"准备活动中原地正踢腿"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作为导入"新教材的引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完整的跨越式跳高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的组织与教法、学法

1.教学的组织:

(1)本次课所用器材:A.四套简易的跳高设备,并把横杆换成橡皮筋;B.两根接力棒、两根跳绳、两根标枪;

(2)组织方法:在主体部分的教学时,我采用分组轮换与分组不轮换相结合的组织方法。

(3)这种分组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统一调动各小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预定的时间进行主、辅教材练习内容的轮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场地和器材,提高了练习效率,又能使学生的运动负荷达到一定的水平。

2.教法:

(1)先学、再练、后教结合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先学、再练、后教"为主,并结合启发和讨论的教学法。"先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各种感观,去感悟"新动作",并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动作表象;"再练"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表象的基础上,针对该动作学生自由结合,展开讨论,总结动作要点,并大胆尝试练习;"后教"就是教师结合各组学生的练习情况,以错误动作为突破口,有效地对"新教材"进行讲解示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尝试练习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也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小组商量讨论或友伴结合练习法

针对所学教材关键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友伴结合的方式,针对提问展开激烈讨论,发表出各自的看法,通过交流,相互商讨,得出一致想法,并派代表发言,也可以边讲边示范,教师便给予指导或纠正。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善于表达的好习惯,最终能够使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展。

(3)学生间的榜样演示法

结合现如今的表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动及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采取学生做演示动作的方法,利用个别同学的榜样示范,激发起其他同学的好胜欲,调动起学习兴趣。

(4)指导纠正法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全体与个别指导、纠正错误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同学们自觉地学习其规范、优美的动作。

(5)障碍练习法:

运用助跑3——4步,结合起跳的方法,尝试跨越一定高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为下节课教学做好准备。

3.说学法:

(1)水平段练习法:

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水平段小组,各小组设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可以保持不同水平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兼顾部他学生的学习需要。

(2)大胆尝试练习法:

将学生按不同水平段,分成若干练习小组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组同学要大胆尝试新动作的练习,教育他们不要害怕失败,并使他们认识到,在遇到困难或新生事物的时候,要学会大胆尝试,只有那样才会有战胜困难及适应新生事物的机会,如果边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战胜。要学会相信自己,并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出取得成功的最佳方法。

(3)游戏练习法:

将教学寓于游戏中,以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并注重在练习中将个人与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这个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都有显著作用。

(4)互学互练,互帮互助法

同学之间,谁练习的好,其它同学应加以学习,谁练的不好,则加以注意,一个同学练习,其它同学应及时提醒和适当帮助,对于有进步的同学还要给邓必要的掌声以姿鼓励。这个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与人为善、合作共事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对集体、关心集体、与人为善、合作共事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和责任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环节(课前10分钟):媒体网络教学,学生自己操作,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环节(2分钟):课堂常规,导入准备活动;(三)环节(8分钟):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做各种准备活动;(四)环节(30分钟):主体部分:A前15分钟男生分组练习跳高、女生接力游戏;B后15分钟男女生练习内容交换。

(五)放松练习(5分钟):运用各种韵律舞蹈及舞蹈游戏,进行最后的整理放松,既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及美感,又使他们在一种"开心、愉快"的氛围内,身心得到放松。

四。本次课的设计特点:

(1)本次课自认为特点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首位,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才能的培养,始终贯穿"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最后能在一种"快乐"的氛围内,以一种非常自然、轻松的心态来结束本课。

(2)本次课在设计上肯定还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还得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行,衷心希望老师们多提高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2、教学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因此,我在设计《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祖国山河壮美的情感。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接着,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把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对比,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把泰山、香山与桂林山对比,突出桂林的奇、秀、险的特点。

(3)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词语: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生字: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抓住一条主线

即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的.融为一体。

其次,落实两个训练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本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使学生体会其蕴涵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在教学中,我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此外,还要培养两种能力。

3、探究感悟能力

本文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文字,从文字中获得感悟,产生共鸣。在《桂林山水》中,我让学生围绕主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探究,要求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些读懂的”。这样的操作形式,首先可以让我的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探究,同时又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4、想象能力

本课蕴涵着丰富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第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形状时,文中提到有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那么它还可能像什么,在此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㈡、出示课件,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实物是学生最易接受的直观教材,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2、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㈢、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的。

分析第2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其它学生思考讨论:桂林水的静、清、绿表现在哪里?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老师讲解,然后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相继地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无瑕的翡翠。

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仿句子写句子:

а、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㈣、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在教给学生领会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㈤、讲读第4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㈥、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㈦、拓展延伸

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景色怡人,作者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运用作者这种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选择当地合适的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现自我、突出个性发展、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充分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以往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领域应充分发挥艺术情感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我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太容易的,相对来说艺术领域中要在情感上有所表现,音乐活动要比美术活动来得容易得多。所以我选择音乐活动作为这次说课的内容。

同时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的节日,孩子们都喜欢过年那种欢快、祥和的热闹气氛,他们盼望着过年,期待着早日拿到压岁钱,可以尽情的放鞭炮。尽情的玩了,这时的情感体验尤为明显,我们在临近春节前后,可以开展主题活动“中国娃”主题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除了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氛围,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培养幼儿热爱自己的祖国,感受节日的氛围,体验成长的快乐。在这一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班中一些幼儿对于在电视里看到、听到的歌曲较喜欢模仿,并且很容易记忆)所以选择了这首《欢乐中国年》为活动内容,并不是让幼儿来学唱歌曲,而是通过这种欢乐鼓舞的音乐让幼儿感受过年的气氛。大班幼儿他们在能力、情感上都呈现了个性化,较为喜欢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现有的情绪情感,在日常活动中往往一放音乐他们就自发的在那里扭扭腰、跳跳舞,很喜欢听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也是我要选择这个活动的理由。

二、说目标:这一活动的目标有三点

1、体验过年的欢乐、喜庆之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

2、学习舞彩带和灯笼的一些基本动作。

3、初步练习创编不同方位,不同幅度的舞彩带和灯笼动作。

这几点目标的确立是从情感、能力、技能等方面来确定的。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对于新的知识、技能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就很容易掌握。在我们平时的一些艺术活动中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一般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艺术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样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而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希望通过用身体动作,内心感受来表现自我,感受快乐,所以我们以情感目标为第一位。当然淡化知识技能并不等于完全不需要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知识和审美两个层面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才构成艺术活动的整体。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美的表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音乐活动特别的用音乐来表现的活动中,只有幼儿掌握了更多的基本动作,在表现时才能更完美,才能更有激情,情感体验才能更丰富。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我们也注重对幼儿进行技能的培养。这些目标制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上: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向运用知识技能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转变。这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种面向全体幼儿的艺术教育突出人性的艺术教育新趋势。

活动重点: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听音乐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过年的憧憬,并学习一些舞彩带和灯笼的基本动作。

活动难点:在音乐声中创编一些舞蹈动作。

要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我认为教师起着积极的主导地位,《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们也知道,幼儿学习的兴趣有时往往取决于教师,特别是音乐活动的表现上,如果再让幼儿听音乐用动作表现自己是,幼儿往往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而积极性不高,这是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做一些动作幼儿往往跟着学,或者是当幼儿有新的动作表现时,教师给予及时地发现、肯定引导同伴向其学习,这样一来不光创编的幼儿积极性高,其余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情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体验。

三、说教法:

采用的教法有:游戏法、启发引导法、赏识激励法、启发联想法、互动交流法、示范讲解法。

这一艺术活动,教材来源于生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采用的教法上以启发引导、赏识激励为主,同时辅以示范讲解,让幼儿掌握基本动作,给孩子创设一种学习表现自我的氛围,可以使孩子兴趣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望。孩子们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动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彩带、灯笼若干,与音乐相配的服装若干套、《欢乐中国年》的音乐。

精神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看过一些关于过年的碟片、听过一些喜庆的音乐,鼓励家长向幼儿讲述一些过年的情景。

四、说学法:

学法有:讨论交流法、兴趣导学法、展示法、体验法、模仿学习法。

活动中,只有让幼儿互相讨论交流才能促进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深入理解,加深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展示,所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这一活动又让幼儿自由创编的环节,所以给幼儿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展示法应该是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幼儿用自己编出的各种动作来表达过年的心情,体验到过年的快乐,达到情感的真实体验。活动还通过让幼儿模仿电视节目中的一些动作,小朋友中有的创新动作,通过模仿学习,幼儿就能学习到不同的基本动作,达到自己在原有基础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达到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说的:最近发展区。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

1、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2.相关游戏

二、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身体运动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形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分析

羽毛球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中学生参加羽毛球活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还能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本课是羽毛球的第二次课,学的是正手发高远球。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手握拍和反手握拍。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是羽毛球运动中最基础和主要的部分,因此学好该技术对羽毛球运动以后的动作技术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且快,在课堂上能够自我约束,学生的观察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普及而且易于开展的体育运动,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这项活动,有了一定的羽毛球基础。但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许多同学打羽毛球动作不规范,水平一直处在初级水平,动作是千姿百态。通过学习正确的羽毛球技术动作,能够提高同学们羽毛球运动水平和兴趣。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的正确技术动作,知道发球的动作要领和发球规则。

2、技能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70%—80%的学生能够正手发高远球将球击出一定的距离和高度,30%—40%的学生能将球击到后场指定区域。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

六、本课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动作连贯、协调,强调手腕的内旋发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手腕的内旋发力 如何运用腰腹力量 重心转换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语言法,直观教学法,完整法与分解法,发现式教学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分组练习、探究式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1、热身部分

利用羽毛球球拍操和基本步法接合,让学生身体得到充分的热身和准备,为下一步进行羽毛球练习做准备。

2、导入部分

(1)以追逐接发球游戏方式导入发高远球的教学:在场地上画一条线,一名同学距离线一定距离任意发球,另外两名同学接住发出的球,要求:发出的球一定要过线,然后被接球的同学接住。

(2)提问、学生思考:在上面的游戏中,怎么样的发球才能让球过线同时又能被另外两名同学接住? (3)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4)老师总结:只有又高又远的球才能既过线,又让另外的同学接到发出去的球。这样的发球我们就叫羽毛球高远球,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来学习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

3、基本部分

(1)讲解正手发高远球的意义和目的:由于大部学生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动作学习,发球动作千姿百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那样或这样的发球动作不行,以及发高远球有什么用。

(2)示范并讲授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方法,强调动作的要领。

(3)组织练习:?徒手分解练习 ?徒手连贯动作练习 ?分组对练 ?分组交流学习。

4、游戏部分

通过一节课的正手发高远球的学习和练习,回到导入部分的游戏——追逐接

发球,游戏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发球之前与学习后的区别,此外,通过接发球游戏,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还存在哪些动作技术错误,再通过游戏的情况总结大家容易范的动作错误,并给于纠正。

5、结束部分

1、配合音乐放松肌肉,2、教师总结 3、师生再见

九、预计效果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动作,预计有20%—30%

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高远球技术动作要领。

十、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引入教学情景、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玩中学,玩中练,玩

中体验体育课的情趣,学会自己发现问题,交流中掌握体育技能,体验体育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达到教学目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新颖的游戏导入

运用游戏导入教学主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式学生,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得到提高。

2、玩中学,学中玩

在练习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相互交流,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游戏中发现学生的不足和优点,给予指导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本次教学中,可能会有些个小球节没有处理好。一是在游戏时不能让所有学生上台表现自己的发球。二是学生自由练习时,不能很好的兼顾,可能会导致个别学生指导不到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电池》是幼儿通过玩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自己的不断观察探索,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还渗透了废电池回收的内容,从而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与幼儿园的环境课题紧密相连。该内容既使幼儿了解了电池的外形、种类、简单的功能,还让幼儿自己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该内容层次清楚,且所使用的材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易激起幼儿探索的强烈愿望,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该教具弥补了图片枯燥、不生动的缺陷,而其可操作性特点,既使幼儿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讲解,强调重点。

二、说教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尝试探索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玩玩具,发现电池的作用,进而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外行,并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幼儿探索电池正确的安装方法,突破难点。作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确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法

老师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形形色色可爱的电动玩具,把幼儿带入一个乐趣融融的玩具游乐城,视、听、运动觉的完整结合,使幼儿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边探索边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难易搭配的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我为幼儿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探索机会。

第一次: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了解幼儿发现了什么,如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该环节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电池的功用。

第二次: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这一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下一步就要请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了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和探索装电池的正确方法,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教具会发光的花来解决。

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了解初步的环保知识。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的线条给人所带的不同美感,探索线条不同形式的造型方法,并且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条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所以,除了探索美术作品中线条的造型方法外,还需对生活中的不同线条进行欣赏,体会造型语言的魅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二、说学情分析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与美术相关的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知“线”是重要的美术语言之一,认识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用线条进行表现,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提炼概括、动手绘画,提高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线条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用线条表情达情感的意识,逐步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线条进行表现、描绘对象;难点则是建立用线条来表达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问法、展示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图片、教材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他们。接下来,同学们就跟随老师去捕捉线条中的艺术。由此便引出我今天的课题:《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二)感知探索,交流体会

1、直观感知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四幅用不同线条表现的生活场景图片,并提出问题:看到了哪些主要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挺拔)、曲线(流畅)、射线(尖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我将会出示一幅作品: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我们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作品中的艺术家是怎样用线条表现作品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来进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感受不同线条造型,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线条的兴趣。

2、形式分析

而后,我会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三幅同样物品,但是分别用了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进行分析,掌握了速写:写实、真实;白描:精细;装饰: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线条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线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线条的兴趣。

(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1、实践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以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将以下三个物品(小推车、洋葱、菠萝)用合适的线条进行表现。

2、展示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线条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2、作业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件相同的身边物品。

八、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