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知识文库>实用文范本档>

《小溪巴赫》精品语文教案

学问乐 人气:5.95K

《小溪巴赫》精品语文教案

《小溪巴赫》精品语文教案

《小溪巴赫》

上海市扬子中学 刘世欣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作者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

领会作者通感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的特定涵义。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是如何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设想:

深入文本,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文章的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对关键字词语句的把握,带领学生慢慢理解小溪之于巴赫及巴赫音乐的涵义,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再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是默读,讨论,朗读,细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解题:“小溪巴赫”的含义?

二.分析课文,疏理结构

1.阅读第十段,猜想巴赫的生平经历,性格及音乐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用资料印证学生的猜想)

① 一生经历:坎坷不平,历经磨难

(学生先回答,然后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资料)

贫困死亡(9岁父母双亡,作父亲后有11个孩子相继死去,与富裕舒适的生活绝缘)

月光抄谱(因为专横的哥哥的阻挠,在月光下偷偷抄谱)

牢狱之灾(因为辞职而惹怒公爵,被投入监狱,三个多星期以后才被释放)

②性格特点:

“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不会抱怨,不会大声疾呼,向命运宣战

“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会消沉,失意

“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内向沉静,意志坚韧

③音乐特点: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用幻灯片展示别人对巴赫音乐的评论

“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

(让学生朗读,然后挑出最关键的词——天真纯朴)

(在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理解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含义,但是显然作者不可能仅仅凭借这一段来让我们彻底理解三者的关系,那就让我们继续阅读其他的段落,通过三个“这”字的理解来看作者究竟是怎么将三者融为一体的。)

2.理解三个这“这”字的含义

①“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中的“这”含义是什么?

——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为什么说得是小溪而在九段说到了大河?

大河——“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冰封,断流,干涸”

对比

小溪——“清清的,浅浅地流着”

用对比突出小溪的特点。

②“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中的“这”又是什么含义?

——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出土文物:没有生命力,失去了现实的价值,不能够再使用

陈年老酒:时间越久,酒味越醇,越有价值

这个“这”与前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巴赫及巴赫音乐与小溪的连接点 偶然——必然

紧要的中转站

③“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的“这”的含义是什么?(与编者的关系)

涵义升华

——当世事变迁,时代更替,岁月流逝,

“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默默无闻,默默奋斗,悄然来,悄然去

小溪滋养着万物生灵

巴赫滋养着后代音乐家

联系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五者的关系,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伟大人物的平凡可亲的一面。

3.前四段写了什么?与第三个“这”有什么关系?(与作者的关系)

因为巴赫太伟大了,作者觉得不可把握,所以欲言又止;但是一次偶然,作者看到巴赫名字的德文原意,一下子“豁然开朗”,便提笔书写。

第三个“这”是对作者豁然开朗的原因的回答,由不可把握到可以将抽象具体化为可把握的物象。

(展示幻灯片图示,请学生根据图示贯通全文,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总结。)

4.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小溪意象的融通,作者深挚赞颂的延续)

在探索和思考中,巴赫与小溪所拥有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已然清晰,但作者仍然没有停笔,似乎心中还有千言万语没有表达,那么就让作者心中的所有的对于巴赫的赞美之情在巴赫音乐的流动中延续,一如那“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的小溪。

全体同学在巴赫的音乐中朗读全文。

5.这两段文字的特点是什么?

——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定义:“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举例:“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嗅觉移植为听觉,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

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对巴赫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的形象化体验,在优美的文字描叙中倾诉着对巴赫的颂赞和慨叹。

三.拓展作业:

模仿这篇文章的题目以及第十段文字写一段关于贝多芬,李白或其他伟大人物的文字。(60字左右)

板书

小溪巴赫

涓涓在流

巴赫 → 清清在流 ← 巴赫音乐 (本体)

(内向沉静) 静静在流 (天真纯朴) ↓

小溪 (喻体)

(静谧安详,清澈见底)

《小溪巴赫》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收获颇多首先,我们课前备课过程当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问题的设置该怎么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就会对学生产生指向性的错误,从而使你的问题“落地无声”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下足了功夫,同时也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教师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往往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上的困惑,而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与学生一起研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这节课中对巴赫音乐价值分成两段来写的原因,课前就是我的疑问当我把这个疑问“抛”给学生时,所产生的巨大波澜也是我未曾想象得到的

其次,打破常规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分析巴赫生平时,我没有按照常规ppt上打出资料,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小溪与巴赫之间的关系,从小溪的特点入手反过来推测巴赫的生平而当学生从品味语言过程中推测出巴赫的生平经历被一一印证时,他们的热情彻底被点燃了,完全的融入到了课堂中来,似乎已经忘了这是在上公开课他们的思路感想也不断带动着我的激情,是我的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与改进比如说,对文本的品读还是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我怕时间不够而“狠”心删掉的一部分但这恰恰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往往会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与智慧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方法,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味语言走进文本,了解巴赫那“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精神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出他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获取信息来帮助我们解读文章下面请同学就“小溪巴赫”这个题目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

①作者为什么要用小溪来与巴赫作比?

②小溪与巴赫有哪些相似点?

从同学们的问题概括来看有这样一个比较集中的疑问,就是作者为什么将“小溪”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巴赫联系在一起?

那就让我们到课文当中看看作者有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 第4段

二、整体感知

1、通过第四段,我们知道了作者对于巴赫的解读以及一个音乐家最大外化形式——巴赫音乐的解读,正是由于“小溪”才豁然开朗的发过来说,如果我们要解读巴赫及巴赫的音乐,首先要解读谁呢?

(小溪)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笔下的小溪具有怎样的特点?

2、既然小溪与巴赫有着如此多的相似点,我们能否通过小溪的特点来推测一下巴赫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巴赫音乐的特点呢?

品读、散读,在读中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3、请同学分析像小溪一样巴赫的音乐为什么会具有旷日持久的美?为什么最终没有被人们所遗忘呢?

巴赫的音乐具有价值

请同学回到文本中找一找哪些段落作者讲述了巴赫音乐的价值?6、15段

4、既然两部分都是在讲巴赫音乐的价值,作者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反而分成了两个部分? 认识的深化、升华

三、分析作者写作情感

通过以上品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这些文字我们已经不能分辨哪些是在写小溪,哪些是在写巴赫,哪些又是在写巴赫的音乐因为三者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它让我们看到一位那样平凡朴实的巴赫,平凡得就像小溪一样不引人关注但我们却不能说巴赫不伟大,因为伟大不见得“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也可以像小溪一样“清清地、静静地流着”

所以作者也在文章中感叹道:“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概括巴赫——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5、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作者也写到“这就够了”,可为什么又出现了文章的后三段文字呢? 感情的升华

6、品读17、18段

四、作业: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对巴赫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那么,你想对巴赫说些什么呢?讲这些话写出来吧

板书设计: 小溪

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巴赫音乐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收获颇多首先,我们课前备课过程当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那就是问题的设置该怎么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就会对学生产生指向性的错误,从而使你的问题“落地无声”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下足了功夫,同时也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教师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困惑,往往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上的困惑,而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与学生一起研究,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说这节课中对巴赫音乐价值分成两段来写的原因,课前就是我的疑问当我把这个疑问“抛”给学生时,所产生的巨大波澜也是我未曾想象得到的

其次,打破常规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分析巴赫生平时,我没有按照常规ppt上打出资料,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小溪与巴赫之间的关系,从小溪的特点入手反过来推测巴赫的生平而当学生从品味语言过程中推测出巴赫的生平经历被一一印证时,他们的热情彻底被点燃了,完全的融入到了课堂中来,似乎已经忘了这是在上公开课他们的思路感想也不断带动着我的激情,是我的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弥补与改进比如说,对文本的品读还是不够,这主要是因为我怕时间不够而“狠”心删掉的一部分但这恰恰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往往会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与智慧

拓展阅读:

《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法]乔治·桑

《巴赫不是小溪》

《肖复兴笔下的音乐》刘安海

《那一晚忽然洞开的窗子》肖复兴

开课级别:区级公开课

听课人数:30人

开课意图:

这篇文章写作者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个人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法,使他们在散文阅读上掌握一种方法肖复兴的作品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本文更是如此于漪老师说“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教学本文,可引领学生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终身收益的精神食粮

《小溪巴赫》说课稿

《小溪巴赫》说课稿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着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展开。这些人大多是睿智超群,胸怀宽广,平凡可亲受人爱戴的。通过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同学们感受到他们伟大的人格,得到激励。

《小溪巴赫》是关于伟大音乐家巴赫的一篇文章。本堂课设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等手段,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为人像小溪般;以及巴赫的音乐与小溪有着某种相似处这三层联系来把握文章。整堂课主要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

文章通过巴赫的音乐来让我们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于巴赫的了解并不多,仅凭文章中的内容,感受巴赫人格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理解巴赫的为人如小溪这一层时,我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巴赫的生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如何处理资料,选择与文章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来补充,以避免使资料过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从这些资料中应该能很快感受到巴赫的为人,勤奋、坚强、执著、却又默默无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朗读的环节,我认为这样的散文应该通过多读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韵味和作者所隐含的情感。在学生朗读课文选段的时候,我选择了巴赫的音乐《爱的协奏曲》来配乐,应该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小溪巴赫》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解等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体会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音乐是心灵的回响,是情感的共鸣,从依偎在母亲怀抱里或是睡在摇篮里听母亲哼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悄悄地渗进了我们的心脑和血肉,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旅途。我相信同学们生活中也都离不了音乐。不过或许大家更钟情于流行音乐,而对于古典音乐恐怕就很少有人问津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古典音乐,

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请同学交流听后感。

师:这首充满诗意委婉动听的小提琴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的,此曲一经上演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者,追溯渊源,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多少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杰作。音乐就像文学一样,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音乐作品中同样我们也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何以创作出如此这般的音乐,并且至今不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感受巴赫的音乐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二、 分析作者的写作缘由

1、从课文的开首几节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能够一起赏读到肖复兴的这篇文章也是经过曲折的。一开始作者想写巴赫却又三缄其口是为什么?

明确:古话说得好,大音稀声,大象稀形,大爱无言。正是因为他的敬仰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找不到最能描述巴赫的途径,所以才不敢轻易的解读巴赫,生怕表达得不完整或者是有错误。

2、那么这么谨慎的作者为什么最终还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使他豁然开朗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了作者解读的灵感。即巴赫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涓涓细流不停止的意思。这让他找到了走进巴赫、解读巴赫的金钥匙。故以“小溪巴赫”为题。

三、 释题

1、我们根据作者的理解,题目中的小溪与巴赫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在两者之间加一个字的话,你觉得什么字比较合适?

明确:像,如

2、那么是不是仅仅因为名字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作者就认为巴赫像小溪了?(那么有人叫李聪明,他就一定聪明吗?)

明确:显然不是的,这是只是最表层的关联。

四、理清小溪和巴赫的关系,挖掘小溪的内涵。

1、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最初的“三缄其口”还是后来的“豁然开朗”写下此文,都是出于作者对于巴赫的敬仰和热爱。对于这样一位在心中非常重视和爱戴的人,任何的解读都不会是肤浅的,而应该是深刻的,那么小溪与巴赫之间还有怎样更深的联系?

明确:

(1).巴赫的德文是小小溪水

(2).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像小溪

(3).巴赫的音乐像小溪

2、找出文中集中写到小溪的段落,看看小溪究竟有什么特点?(教师范读)

明确:第8——10节集中写小溪

小溪的特点:永不停留,生命力旺盛,不被重视,安详,恬静,执着,旷日持久的美等。

3、在写小溪的时候作者还写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还写到了大河,作用是大河与小溪作对比,进一步生动形象的反衬突出了小溪的特点。没有大起大落,不会张扬,默默无闻,却贵在时时刻刻的坚持,贵在无声无息的渗透。

4、这些是小溪的性格,在作者看来,也是巴赫的性格。文中11、12节自然地由小溪过渡到巴赫,将两者的性格连接到一起。那么究竟巴赫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什么作者觉得巴赫的性格就是小溪的性格呢?从文中我们似乎只能得知巴赫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巴赫的生平。

幻灯片展示巴赫生平,概括巴赫的性格

总结巴赫的性格:不张扬,勤奋,默默无闻,沉静,坚韧

5、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具有小溪一样品格的巴赫,它的音乐与小溪一样。那么巴赫的音乐又是怎么样的呢?刚才上课伊始我们已经在感受过他的音乐,那么在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评价巴赫的音乐的呢?找出文中写到巴赫音乐的地方。

明确:6;13;16节

(一)巴赫音乐价值如小溪:能常青常绿,能滋养后代

文中第6节运用了对比:不像出土文物,价值只停留在证明过去,脱离了时代背景没有存在的价值。而巴赫音乐则不同,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当下都有其启示意义,都会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类比:与成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积淀越发醇香,

引入历代音乐家对其的评论

有人问为什么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时,他很严肃地而简单的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界。“

(二)巴赫音乐特点如小溪:抒情性很强,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宁静安详。听后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燥热,充满着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着亲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乐声,像空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沉醉在这样的音乐声中,我们可以渐渐卸下一身的疲惫与烦躁,抛开所有的压力,如一股清流慢慢渗透进我们的心田,使紧张蜷缩的心渐渐舒展。

五、有人说,用“小溪”形容巴赫太小家子气,不够伟大,你认为呢?

伟大与否不是用大小来衡量,而是在于它的价值,文中14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14段。

六、总结:小溪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巴赫的个性沉静而坚韧,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而他的音乐却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伟大音乐家。“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相融一体,“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照。

七、拓展及作业:

作者说描写音乐是件蠢事,的确像音乐这样抽象的事物我们很难直接对它描绘和言说,但作者巧妙地找到小溪做喻体,借用比喻手法把这种抽象的感觉形象化,使读者更深刻地、更快地了解巴赫和他的音乐。这种手法是值得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借鉴和运用的。

练练笔:

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一位你身边的人物。

要求:300字,形象贴切。

板书:

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

巴赫 像 小溪 巴赫的为人像小溪

巴赫的音乐像小溪

教后记:

我认为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较配合地完成了整堂课。重点较为集中和突出,时间控制得基本恰当。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最开始的引入分析课文核心问题时,由于紧张将巴赫像小溪说成了小溪像巴赫,这虽然看似是个小错误,但也不能小视它,这是把本体和喻体弄反了。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做到正确性。

原本将“用小溪来形容大海是不是太小气了?”这个问题置于教学过程的最后,然后上过之后觉得这个问题放到最后上事实上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果以后再上,可以将这个问题提到最前面来问,然后导出后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需要做微调,使之更加顺畅。在板书的设计上还要稍作修改。

本堂课的亮点之一是刘慧玲同学伴着音乐朗读的部分,情感、节奏、何音乐配合地非常好。也实现了我预期的效果。可见,多媒体如若用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小溪巴赫》导学案

学案目标

1.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解等;(知识技能)

2.体验散文阅读鉴赏、探究的过程,继续培养自主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过程方法)

3.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这篇文章写作者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个人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学案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法,如果先理清了写作思路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特点。肖复兴的作品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本文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细加品味和体会。于漪老师说“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学案本文,要引领学生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终身收益的精神食粮。

本文内容不是很深奥,道理作者写得很明白,不需要教师做太多讲解,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过程的快乐。

学案重点与难点

1.点: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试着仿写。

2.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说明: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也一定要上成语言实践课,因为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在读写背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和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案过程

学案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课前学习 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掌握音、形、义。

3.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肖复兴、巴赫、威廉汉姆、巴洛克、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等的情况;《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题等;

3.有条件的同学最好能制成PPT。 朗读课文:1.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搞清楚音、形、义。

2.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肖复兴、巴赫、威廉汉姆、巴洛克、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等的情况;《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题等;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可以方便以下环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阶段字词学案仍不能忽视,因为掌握字词是解读课文的基础;查找作者及音乐家的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更好的解读文本。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听这段旋律的感受。

2.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这首充满诗意委婉动听的小提琴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的,此曲一经上演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汉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多少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杰作。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同样的,一个音乐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关,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为不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感受巴赫的音乐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欣赏旋律,交流感受,自由发言。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恐怕没有几个学生知道巴赫及其音乐。通过欣赏巴赫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对巴赫的情感,拉近学生和巴赫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走进巴赫。

交流课前学习收获,共享资源 1.本文应该掌握的重点字词(可找学生上黑板写一写,另找同学订正、补充);如:三缄其口 钩稽 仆仆 干涸

一曝十寒 肆意狂放 脖颈 静谧安祥 氤氲

2.让学生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如(此略) 1.积累字词

2.交流资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在班里交流,可以资源共享,同时取长补短。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a文章写了什么内容?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指读) 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其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表现了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谦逊、质朴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巴赫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语文阅读学案强调感悟与体验,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创造基本条件。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体会写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这篇散文在写法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本文主旨是歌颂巴赫的高尚品格,为什么文中有很多内容写到小溪?

2.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讨论后进一步引导:本文写到小溪、巴赫的音乐以及巴赫的品格,那么作者是怎样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的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3.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

第1、2两个自然段写自己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却又不知该怎么来写,因为“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第3、4自然段是过渡段。指出巴赫名字德文的意思开启了我的写作思路。

第5、6自然段写巴赫的音乐价值由埋没到被发现的过程,就像小溪即使弱小却能常青常绿。

第7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8、9、10、11、12自然段赞美小溪的性格和品格,并指出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第13、14、15自然段赞美巴赫的伟大如清澈的小溪。

第16、17、18自然段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眼前永远流淌着静谧安祥、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4.进一步启发:

作者这种将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深入阅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句子,讨论并回答第一个问题:

a、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b、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c、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一如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

写小溪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巴赫。

2.跳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互相交流。

3、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的音乐这三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理清思路很容易看出,作者写小溪始终围绕着巴赫其人、音乐,写巴赫其人、音乐又始终离不开小溪,而巴赫的品格又通过他的音乐体现。这样三者就密切融合在一起。

4.讨论交流写法的好处。明确:

作者用小溪作比喻来写巴赫,使巴赫音乐的价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质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作品闪耀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用巴赫的音乐来展现他的品格,也最具有说服力。 筛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内容,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学案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思维训练。

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写法的好处”这一环节,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散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以后写文章会有所借鉴。

品读课文

探索巴赫的精神品质。 1.请学生勾画描写小溪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2.请学生勾画描写巴赫及音乐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3.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巴赫的精神品质。 勾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品味,并概括巴赫的精神品质(答案不拘一格),如:如大海般浩瀚,却似小溪般谦逊;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深沉、安祥、不张扬、不炫耀,默默无闻,却有着旷日持久的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将会进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赏读课文

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诵读,然后在课本上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和同学交流。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勾画、赏读。

2.先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再一次共同感受文章极富表现力的优美语言和人物的精神品质美。好的语段或句子争取背诵下来。 通过反复赏读课文,使学生更深入体会文章内容,进一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

拓展阅读

比较鉴赏 下发乔治桑《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后简单谈一下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方面的异同。(文本见“备课资料”部分)

读《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方面的异同:同为写音乐家,贝多芬是伟大的,巴赫是伟大的,但《贝》一文不是写贝的伟大,而是写欣赏音乐的独特感受,写法方面主要是想象、联想、通感等。

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提高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课后作业

1.多芬曾经这样评价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文章中也说:“巴赫确实太伟大,太浩瀚了!”,但文章的题目是“小溪巴赫”,全文也是围绕“小溪”这一中心意象展开的,你认为二者矛盾吗?

2.文中有多处文字用通感的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画面,请选取两个地方细细体会,并仿照作者的手法描写一段你所喜爱的音乐。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第一个作业思考具有辩证性,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巴赫。

第二个作业是学生体会语言、积累语言的好途径。

思路点拨一

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用比喻手法,通过描写小溪来赞美巴赫,文章题目就是比喻手法。教师也可以从解读题目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使他们体会到文章写法特点、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以及语言的优美。思路如下:

一、 解题:

《小溪巴赫》这个题目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说说看。

明确:小溪一样的巴赫

二、 设计核心问题:为什么巴赫象小溪一样?

1.学生阅读文本,勾画描写巴赫特点的句子,了解、表述巴赫的特点,并反复诵读、体味。

2.学生阅读勾画描写小溪特点的句子,了解、表述小溪的特点,并反复诵读、体味、揣摩。

3.生阅读勾画小溪和大河对比的句子,体悟用意,反复诵读这一部分,揣摩小溪不同于大河的特点。

4.对比小溪和巴赫的相似点,让学生表述一下。

三、 研读聆听巴赫音乐作品的句段。反复诵读、体味巴赫的作品给我们的感受。

仍然像小溪一样

总之,从巴赫的人生经历和被人重视的程度到巴赫的作品,巴赫从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他就像一条小溪!

练习举隅

1、“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找出第九自然段描写大河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

3、文中有几个句子似乎不太通顺,请找出来,试着改一改。

a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

改: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家福尔克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

b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改: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体,互成正比。

c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

改:小溪的水流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

d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或用只有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音乐家们用这种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改: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充满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用只有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用这种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e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改: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了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小溪巴赫》课文导读

小溪巴赫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品味本文轻灵、诗化的语言风格。

2、 感受巴赫恬静、安详、圣洁的音乐。

【课文导读】

肖复兴在《关于音乐》一文中这样写道:“描写音乐,其实是件蠢事,这不仅在于难,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音乐本来就是始于词尽之处,圣桑的这句名言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语言和文字能够起到音乐的作用,音乐也许就不会在人间产生了。但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傻事。”确实,要用文字来描绘“始于词尽之处”的音乐,或是描绘一个伟大音乐家的魅力与风采,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小溪巴赫》一文中,肖复兴却用轻灵、诗化、富于音乐美的文字,引领读者走进了巴赫那恬静、安详、圣洁、恒久的音乐世界,使读者体会到了作者与巴赫音乐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感应,以及作者寄寓其中深深的怀念与景仰之情。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在文章开头两节,作者就将自己欲写又止的心情和盘托出,“一直想写一些巴赫”,“许多次拿起笔”等语句既写出了巴赫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又折射出作者对巴赫音乐的熟知和思考之深。紧接着他用爱因斯坦评巴赫的话进一步地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依据。在文章的第二节中,作者提到了巴赫“伟大”、“浩瀚”的音乐成就,这是用共识引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巴赫音乐的伟大、浩瀚来衬托其匀称、安详、恬静、旷日持久的美——即贯穿全文的“小溪”意象的内涵。

从第四节到第十五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一次偶然的机会,作者得到了巴赫名字的德文意思是指小小溪水,就这样,本文的中心意象“小溪”出现了,它的出现让作者豁然开朗,开拓了一条通往巴赫音乐世界的大道。

第四节到第八节重点写了小溪的意义,“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作者化虚为实,将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比作了潺潺流淌的小溪,表明尽管巴赫音乐的价值一开始无人发现而被埋没,但终将穿越时空,化作永恒。如在第六节中,作者将小溪(巴赫音乐)同出土文物作了对比,同陈年老酒作了类比,用比拟等形象化的手法写出巴赫音乐的不朽价值与旺盛的生命力。

第九节到第十五节,作者重点为我们描绘了“小溪”与巴赫的“性格和品格”。这一部分可称作全文的华彩篇章。他先是用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那些铺陈渲染的辞章,写出了小溪虽然毫不起眼,默默无闻,但是却源远流长,永葆生命的活力,并且具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旷日持久的美。而在第十一节和第十二节,作者通过两个相同形式的句子将“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过渡到了“巴赫的性格与品格”,真正将二者合而为一,写出了小溪的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巴赫的个性沉静而坚韧,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而他的音乐却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伟大音乐家。阅读至此,我们能够发现随着作者对“小溪”意象的充分挖掘,我们对于巴赫的了解也逐渐深入。这两条齐头并进的线索彼此交错,直到完全将“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融为一体,“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照。

此外,这一部分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以第十节为例:作者先是用了两组排比,形成语势,强调小溪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总是以清静的姿态默默地流淌;再正面肯定小溪所拥有的平凡却伟大的美好品格。“它不是一杯烈酒”,“它只是你的眼泪”等比喻更是恰到好处,形象地写出来小溪渗透进永恒的心里和岁月的美。整节语言长、短、整、散结合,也具有一种如小溪般静静流淌,轻灵、内敛而诗意的美。作者诗化的写作风格在这一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章的结尾部分分三个小节,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了聆听巴赫音乐时眼前出现的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这些画面的中心意象正是潺潺流淌的小溪,令人回味无穷。作者与巴赫音乐那轻灵、诗化的语言展露无遗。正如肖复兴自己所言,“音乐的力量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音乐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响起清澈的回声”,一个热爱音乐的作家,拨动自己的心弦,把文字化作音符,谱写出多年来蕴藏心底的对于音乐的感悟。他滤去尘世间的喧嚣和燥热,让文字充满着宁静与沉思,想必读者在读完全文后也会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

《小溪巴赫》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作者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

领会作者通感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的特定涵义。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是如何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设想:

深入文本,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文章的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对关键字词语句的把握,带领学生慢慢理解小溪之于巴赫及巴赫音乐的涵义,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再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是默读,讨论,朗读,细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解题:“小溪巴赫”的含义?

二.分析课文,疏理结构

1.阅读第十段,猜想巴赫的生平经历,性格及音乐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用资料印证学生的猜想)

① 一生经历:坎坷不平,历经磨难

(学生先回答,然后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资料)

贫困死亡(9岁父母双亡,作父亲后有11个孩子相继死去,与富裕舒适的生活绝缘)

月光抄谱(因为专横的哥哥的阻挠,在月光下偷偷抄谱)

牢狱之灾(因为辞职而惹怒公爵,被投入监狱,三个多星期以后才被释放)

②性格特点:

“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不会抱怨,不会大声疾呼,向命运宣战

“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会消沉,失意

“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内向沉静,意志坚韧

③音乐特点: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用幻灯片展示别人对巴赫音乐的评论

“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

(让学生朗读,然后挑出最关键的词——天真纯朴)

《小溪巴赫》教案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