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作文>字数作文>1200字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锦集7篇

学问乐 人气:2.52W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锦集7篇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对于很多节日我其实是很麻木,没有多少知觉的。一直不喜欢那些形式的东西,而节日于我总也认为那是人为痕迹太重的形式。

有次同事们闲聊时说到:这人啊,是不是年纪越来越大,心就会越来越硬,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冷漠,有时甚至冷酷冰凉到让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突然心里一动,是啊,我似乎也有这样的感觉。

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逃避的宿命。但在没有真正面对这些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都是极少甚至不会去思考这些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问题的。小时候,我很怕有人去世,完全是出于本能的害怕,害怕鬼魂。村子里有人过世,我从来不敢去看,就是放过的那些鞭炮,我也不敢踩上面走过。有一次村里有个奶奶去世了,她家人把她的衣服、被子都堆在一起烧了,下晚自习从那里经过,我吓得毛骨悚然,也只有撑着胆子装着自然地从旁边走过,可才走过那片灰烬,我就撒开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跑,回到家,很久,心还在怦怦地跳。

对于爷爷,我没有任何印象,老爸说,他6岁时就没了父亲。一直到大学毕业,奶奶,外公外婆都还健在,所以,我对于清明的感受也还仅停留在那首妇孺皆知的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至于路上的行人是如何的欲断魂,我仍然无法感同身受。

后来听到一句歌词:要不是痛彻心扉,谁又记得谁。我有的也仅是爱情上的感受:因为痛,所以记得。但是,大学毕业后的三年,对于生老病死,对于清明的感受,我却是有了切身体会。

因为,毕业后的三年,我连续失去了我生命中三个重要的亲人:先是慈祥可敬的外公,然后是疼我有加的外婆和至爱的奶奶。那段时间,我陷在一种深深的悲痛和恐惧里,常常为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叹息。然后,清明这个词在我的人生字典里也渐渐立体起来,凝重起来。

再后来,婆婆去世,这是我第一次直面亲人的离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冰凉到心底的颤栗。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看到了骨肉分离的痛心摧肺,我感受到了缘份的短暂,我感受到了人生有来无还的无奈。

清明前一天,朋友跟我聊到:父母皆不在了,伤心欲尽,感觉自已也不在了。兔死狐悲,他们能走,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走的,为他们难过,也为自己难过,今年我葬花,来年谁葬我。

我安慰他说,不要太难过,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生有限,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懂得珍惜。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怀念。

他总是这样多愁善感,总是这样忧郁低沉。当然,他应该是个很重情的人,一个爱自己父母的人,一个爱自己家人的人,必定是个满怀爱的人。百善孝为先,我认为没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啊,清明,这是一个伤心的节日!

时近中午,大弟来电话了:“姐姐,我们已经到家了,要不要我去接你来吃午饭?”

一早起来就趴在网上的我,面对网海里弥漫的浓郁得令人忍不住要流泪的清明气氛,似乎有很多话要在空间里倾诉,可坐得人都发麻了,结果一个字也没挤出来。而头晚又是熬夜很晚才睡,早餐都没吃,人都发晕了,我对弟弟说:“不要来接了,我休息一下,下午我自己坐公交车回家。”

弟弟显然觉得他们老姐有点不可理喻,但也习惯了,在他们的印象中,他们老姐就是个奇怪的人。

当然,下午时,弟弟还是来接我了。他知道,要等我回去,还不如他亲自来一趟让人安心。5分钟的公交车,我也会拖成至少50分钟的。

天知道,今年的清明,我又多了更多的感喟,添了更多的伤感。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鬼节”。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全省盛行“打秋千”。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三月三”。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亦称为“三巳”。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真武神”与“西王母”两种,祀王母称作“蟠桃会”。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华佗”。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千鸡会”。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榆钱傀儡”。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题记

人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我也不例外。

您走之后,我才从“梦中”醒来,明白您对我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您放不下我。

以前是我讨厌您、恨您、埋怨您,那是因为您不声不响的消失在我的.生命之中。

您第一次出走,什么也没有告诉我。当我起来的时候,您早已不在我的身边。原以为您早起去干活了,可是等到夜晚,也没有瞧见您的影子。我的心开始慌乱。但我还是坚信,您可能去哪儿散散心就会回来。所以我等,一天、两天……一个月……可都没有您的音讯。

几年后,您回来了,我很高兴地跑去拥抱着您。您摸摸我的头好像对谁说:“果然是长大了。”如果是那时,我一定会对您说:“如果您不能像以前那样,那么我宁愿自己永远是个小孩。”

尽管您强忍着自己的眼泪,可最后我还是发现您的眼眶红了。您说您病了,回家来治疗。您说得那么心平气和,好像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可是为什么?您又再一次的走开了。

您走的那个黎明,至今我依然记得。您把睡得昏沉的我给摇醒,然后把一本小小的本子递给我,叫我好好保管。睡眼朦胧的我接过了那本小本子。然后问您去哪里,您只是笑笑,没有回答,转身,走出门去,消失在烟雾之中。

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外面的风呼呼的吹,吹着那浓浓的烟雾,直到把那烟雾吹散。我的心好像被那风所吹醒,突然记起了什么,看着手里捏的东西,原来是一本存折啊!里面还放着一张写有密码的纸条。虽然那字弯弯扭扭,但是我知道那是您写的。

我猛地起身,转身向门外奔去,可您的身影早已消失在了这片烟雾迷茫的黎明中。

您这一走,叫我该怎么办?随着您的坏话越来越多,您走的后一天,我就听到别人说您跟着别的男人走了,这是他亲眼所见的,开始,我不相信。可是后来我慢慢相信了,因为那个男人也不在家了。

他们都说您没有做到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丢下自己的孩子,跟着别人跑了,简直不是人。渐渐地,我用恨来填补我对您的思念。

您又回来了,说您的病重了。您苦笑了一下。

您变瘦了不错哦 不错哦 ,没有了以前强健的身体。可他们还继续说您的坏话。而我更加信以为真,不理睬您。

后来您病倒在床上,我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有时候厌恶您,跟您顶嘴。但您没有责怪我,这让我更加相信他们的话,认为您的不回答是默认。

“你都病成这样子,让小梨照顾你,这个星期她就不要去上课了。”“不,不能让她为了我而耽误了她的课程……,况且她现在那样恨我……我不想再让她……您叫她去上学去吧!”

于是我来上学了,可还不到几在,噩耗传来了。说您已去了传说中的天堂。可我并不是那么伤心,因为我一直为您所做的一切感到厌恶。

那天我回家了,看见您那冰冷的身体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眼泪直打转转,然后伯妈跟我说了您之所以那样做,都是为了我。不是他们所讲的那样。说您宁愿不告诉我真相,宁愿让我恨您,也不要……听着这一切的一切,我的泪不争气的直往下落。您真的走了……

凄凉的秋风,冷漠的苦雨,却隐藏不住我脸上的泪痕,跟着那支长长的队伍,不知走了多长,到达了那个宁静的坡头,泥土边的小草还眨着湿气。摇曳的柳枝在眼前低吟,无力的残阳早已稀疏,凭着朦胧的视线,我看见您在大地上消失……

黄昏时,

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

已经忘记了埋葬时的方位,

只记得哭时朝着斜阳,

还有满天的枫叶。

您走了,泪干了,心碎了,我懂了!

安息吧!我亲爱的妈妈!

您一定记住,相约清明节!

那时,我将还上鲜花看您,

陪您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5

阳春三月里,大地上的野草蓄积了一个冬季的力量,在三月柔柔的春风里,轻轻地舞蹈着。山中的布谷鸟儿欢聚在一起,一声阴,一声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充满思念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在布谷鸟儿的声声呼唤声里,我寻根之情、怀念亲人之情交织着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老家座落在大巴山深处的一个偏远乡村,那个村子里有我的根。我一颗虔诚的心,早已萦绕在那座给我了灵魂的老屋,孤独的木墙青瓦的老屋在风中显得有些无奈。老屋后那山坡上的墓碑和祖坟,无时不让外出的游子在传统的节日里倍加思念。小时候,隔壁八十多岁的刘大爷告诉我,在清明节这天,已逝先人的灵魂会在墓门前等候着子孙们到坟墓前上坟烧香,如果自己子孙没有来上香,这些灵魂就会暗然神伤地离去时,或许会喃喃自语:唉,我的后人没有了。刘大爷的话说得有点玄外,但说得没有错,前传后教的乡间世俗,恐怕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缘由吧。

在清明节前几天,村里的大人们就开始了筹划清明的民俗仪式。长辈们在相互的唠叨中忙这忙那。那一阵阵匆忙的脚步写满了对祖先的思念,长辈们的一切活动都在潜移默化着后生们。祭奠先人用的纸钱是到乡场上买的有黄色的毛边纸,再由长辈们在黄色的毛边纸上打印上一些小孔,说这是给先人们用的钱。如今村里的人在清明节祭奠祖先再也不用这些比较粗糙的黄色毛边纸,而是到市场上买现成的冥币。既不费事还十分美观,这也让长眠于地的祖先们好好享受一下潮流与时尚。“祖先们都在天上念叨了,该去添添土、祭祭坟了。”一天夜里,春雨拍打芭蕉叶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长辈们,第二天长辈们赶紧把柳枝悄悄插于屋檐和门窗上的,清明粽、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清明节这天,一场不大不小的春雨总会湿润着大地,这真是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吧,给人无限的伤感。绵绵的细雨打在坚硬的青石板上,无声无息,情思不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竟然跃然于乡村院落。长辈们一手提着装满了酒、肉、香火与纸钱等祭品的小竹篮,一手牵拉着后生的小手,行进在乡村纤细的山路上,去向祖先们表达一年一度的思念。乡村里的清明祭品远没有城里人的雅致,时尚的鲜花对于乡里人来说是难得的奢侈之品,不过乡里人也时兴采摘山中的野花摆放在先人的坟墓前。坟墓上的乱草被后生们打理得十分干净,大人们带领后生娃儿们给坟墓培上几把新土,摆下几杯冷酒,点上几支香烛,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人,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清风徐来,仙逝的亲人们的面庞在缭绕的青烟中渐渐清晰起来……也许仙逝的祖辈们不再有痛苦与绝望,不再理会今生的尘埃是非。仙逝的祖辈们可以得到永远的安息,得到生命的另一种升华。面对墓碑,面对墓碑上的文字,活着的人们会感悟到的是一种缅怀与继承的重负,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短暂和做人的尊严与诚信。

此时此刻,乡村大地上有一种无形的默契,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音,使沉寂了许久的墓场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了。乡野里的油菜花正盛开着,缕缕清风,带着春天的气息,裹着油菜花的芳香,让人们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这份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体,溶进血液,荡涤全身。中午时分,乡村里清明粑的香气飘在风里,那独一无二的清香,吃起来是情短丝长,把一腔女儿心,男儿情牵牵扯扯到永远。老家的乡里人过清明,多了乡里人的虔诚之心,没有断魂,只有内心无尽的思念。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再次如期而至,小雨淋沥,有种难得的诗意。

老家,是传承清明节的地方,每年都会回来烧纸,祭奠,今年也不例外。

伴随着婉转的鸟鸣,一般的街,一般的房,一般的狗,一般的门,我们来到了妈妈出生的地方。车转入一座小村庄,拐进一个幽静的胡同。路两边的柳树发了小芽芽,褐色枝条上绿色的斑点闪闪发光,像希望一样在生长着。杂草也纷纷探出了头,那么新鲜,那么嫩绿,让我不禁想去摸摸,看看是不是假的。

进了古朴的大门,我首先注意到的是砖铺的地面,灰灰的,凹凸不平,踩在上面很硌得慌,挺好玩的。院子里有几块砖砌护边的小菜地,种着葱、韭菜什么的,它们也都发了芽。小葱长得尤其茂盛,像约好的似的一般粗细,一般大小,整齐有序。

“吱——”我推开卧室的门,一股冷气袭来,夹杂着一种尘旧的味道。沙发的皮灰蒙蒙的,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大床上姥姥已铺上鲜艳干净的床单,扑上去,感觉像陷进了柔软,太多的被子,没有床垫。衣橱背面,还有个小隔间,光线很暗,只有一张小床——这是我今晚的归宿。

参观完一圈后,天色渐渐暗了。一只画眉背对我,站在树枝上,一本正经地唱。不同曲调,不同节奏,一支接一支,真令人赞叹!

晚饭很丰盛,很香,但吃得很累,眼皮只打架。吃完我就钻进自己的被窝,在爸爸下象棋时的“咔咔”声中睡着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赶往霍家陵园。车子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间穿梭,一阵绿浪来势凶猛,却又瞬间消散。我看不清那小麦苗的轮廓,却能嗅得到那麦田的清香。

很快,我看到了一片杨树林。树之间的土丘与石碑告诉我,这就是目的地。

下了车,我的脚踩在了湿润的泥土上。天,开始下雨了。

这里的杨树依然死气沉沉,没有春来的生气。秋季落下的枯叶一层层堆积着,一条条沟壑被树叶填满,形成一个个“陷阱”,脚一下去便没了踪影。一个个顶着新草块的坟头被石碑护在身后,那上面记载着一个或两个人的灵魂。

看着一块又一块石碑,我难以相信这世上已经消失了这么多人,无论好人、坏人,都是让人惋惜的呀!我心里酸溜溜的,像堵了个疙瘩。

火,烧起来了。我听见姥爷对坟头说:“爹,娘,你的孙子孙女都来看你了,你们也高兴高兴吧!”我想像着木匠老姥爷,能做出精巧小刀的人,会是什么样呢?一定很慈祥。他呵护妈妈就像爷爷呵护我一样,妈妈的童年一定很幸福吧。缠着小脚的老姥姥会是什么样呢?不敢走路,她一定很寂寞。这时,姥爷又对另一个坟头说:“孩子他娘,孩子们都来看你了,放心吧,都挺好。给你带了钱,在那边,别不舍得花啊。”妈妈曾说,想知道姥姥的样子,看她就行。那么,姥姥是一样的亲了,可惜我还没出生,她就去世了。

我读着石碑上刻着的名字,只感到怀念与悲伤。

火,把我们的思念寄走了;火,把我们的关心带给了另一边的姥姥他们,可是他们的回信呢,何时能到?酒,已经烧干了;肉,也烧尽了,就差我们用虔诚的祈祷把它们送到了。

“咚”,第一个头,把心意送到阴间;“咚”,第二个头,把钱币和物资送到阴间;“咚”,第三个头,表示与他们告别。三个头磕完了,我的老姥爷、姥姥和老姥姥,该安心了吧。不要想我们了,我们明年还会来看你们。愿先辈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舒心!

雨,大了;火,灭了;人,散了。我跨过一道道鸿沟,跑到麦田里。我疯了似的狂奔,想把悲伤甩掉。

回家的路泥泞不堪,一路上,我们大声聊着天,忍受着车子的震动。家,不一会儿就到了。啊,温馨的家,我需要你的慰藉,我好想你啊!

扫墓,祭祖,不止是怀念先辈,也要追想他们的美好品格。让真诚的怀念伴随着我,不要烦恼,珍惜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更多的美好,更多的成就!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7

清明,像灵动的手指,拨着我善感的心弦,在花花绿绿的记忆里唱一支忧伤的悼歌。

——题记

多少次,梦里,醒着,耳畔都响起那仿如惊雷的一句:“阿婆,过了!”然后是爱人一惊而起的身影。那一幕发生时,天还没亮,但薄薄的晨曦渗进窗户,让我永远地记住了那一刻。

阿婆,是我爱人的奶奶。我和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还不到十年,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足以让我永生不忘。

我结婚那一天,下起了阳历年的第一场雪。当迎亲的队伍来到我家时,我看到了爱人手里捧着的一个小炭盒,鲜红的缎面裹着的圆溜溜的小东西。他递给我,小声说:“这是阿婆给你暖手的。”我接过来,心头一阵暖和。

在以后的日子里,和阿婆的交往不知不觉多起来了。每到寒假暑假时,我都在婆家长住。那时,公公——我爱人的爷爷正在病中,饱受着种种的煎熬,阿婆忙着照顾和自己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伴。偶尔外出有事,也总是牵肠挂肚。

记得有一次,在叔叔们的一再催促下,阿婆被接去长沙疗伤,几天后匆匆赶回家,直奔公公的病床,拉着老伴的手,不及开口,早已泪眼婆娑。七八十岁的老人,分离数日,竟然相对饮泣,这让我懂得了人世间最古老最纯朴的爱情。

年迈的公公熬不过岁月的剥蚀,带着丝丝缕缕难舍的情意,永远地离开了。阿婆默默地为老伴送行,甚至没有太多的哭泣,但随之而来的憔悴久久不去。

看出了阿婆的孤独,我们回家的日子更多了。只要有空,就尽可能回去一趟,哪怕只是小住一宿。算起假期,阿婆总会痛惜地说,跑一趟太累了,如果没时间,不要费心费力地往家赶。但每次回家,我们都分明感觉到她的快乐溢于言表。甚至,只要爱人在电话里说我们就要回家了,阿婆的声音都会不由自主地快活起来。

而每每她有些好吃的东西,也会执着地留着,直到我们放假回家一股脑儿搬出来。

二00四年夏初的一天,爱人给阿婆打电话时感觉她声音有点嘶哑,便问她是否感冒了,阿婆坚持说没感冒。可没过两天,家里来电话说阿婆中风了。待我们赶到医院时,病情已稳定,但一向身体硬朗的阿婆再也不能行动自如。

打针,吃药,痛苦的折磨降临在命运多舛的阿婆身上,全不顾念她曾用自己矮矮的个子挑起儿女生命的辉煌。

病中的阿婆,也明显地感到了自己无法承受的苦闷,但她努力在晚辈面前克制心底的烦躁。我也试着多和她回忆过去的美好,看她慢慢从过去的岁月捞起久违的成就感,看她咧开嘴露出孩子般的笑。

小姑常和我说起她的父亲母亲,满脸的敬意。在那捉襟见肘的困难时期,为了送儿女上大学,阿婆和公公毅然变卖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在天寒地冻之时,他们睡在冰凉的席子上。说起过去的种种,四十多岁的小姑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我也不由深深动容。

和阿婆在一起的日子越多,我对她的了解也越多,对她的敬意也越深。放假回家看望阿婆陪阿婆聊天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内容。阿婆对我们的依恋也日益明显。我们收假离家时,行动不便的阿婆总要挪到门前,看我们上车。好些次,我分明看到她老人家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二0xx年八月二十日晚,我和爱人接到了学校的会议通知。第二天大清早离家时,阿婆还没起床。我推开她的房门,轻声叫了声阿婆,看她稍微弓着身子睡得正香,便轻轻地合上门出来。昨晚已经告诉她我们要去开会的消息,也算是告别了吧,我这样想着,中国教&育文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像往常一样安心地上了车。

哪里料到,这一次告别,竟成了永别!阿婆稍微弓着身子睡在床上的模样,竟是活着的阿婆和我诀别的模样!

当我听到噩耗,和爱人一起赶回家时,我们的阿婆已经睡在冰棺里,永远地睡去了,再也不能睁开眼看我们,再也不能张开嘴和我们说话,哪怕是了解我们的工作情况,哪怕是询问她最关心的我们的身体状况。

再回家,看到空荡荡的房间,看到镜框里阿婆和蔼的笑脸,我只有无尽的思念。

清明节到了,花花绿绿的纸球在风中摇摇摆摆,那是天人永隔的思念吗?

我只有无尽的思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