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学问乐 人气:1.22W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介绍知识的说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特色这四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类是征服宇宙的热情、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 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

2、 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议论文的“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的。速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宇宙的哪些知识?你了解的宇宙的哪些特征?

(2) 学生举手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3、 理出说明顺序:

(1)、设疑: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新奇而丰富的,作者说明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三个基本特征。但老师有一个疑问,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作者对它的介绍内容也是头绪繁多的,但作者是依据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宇宙的,从而让我们觉得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绝不可知的呢?合作小组讨论来回答。

(2)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星星、星云——银河系——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等等。)

逻辑顺序:由已知到未知。(如由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说到行星和星云;由大家熟悉的银河系说到河外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到别的恒星系等等。)

(3)牛刀小试:你能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方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4、认识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在介绍宇宙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某种惊叹呢?而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激起了你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要求画出相关内容,并概括你的内心感受。同座互相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5、品味语言

在刚才的内容感悟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情赞叹“宇宙之大”“宇宙之美”“宇宙之奇”.可是,老师有一些想法,想对这篇课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修改一下,看看我是不是写的比作者还要好?清同学们来评论评论。

原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改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比地球还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本文说明语言特色:语言准确而生动。

6、课堂总结:

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秘密。感谢科普作家郑文光向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秘密面纱一角,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相比于浩瀚的宇宙简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期待在更多天文工作者的努力下,宇宙的秘密不在神秘。

7、作业:

搜集中国近几年来宇宙探索的重大进展,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或整理特征。不少于2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你们能举例说一说吗?(学生交流材料),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性文章,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在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中,可以将惠特尼的标准化做法和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做法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到标准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毛瑟枪制作的艰难,为后面理解课文打好基础,使学习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个主题单元“金钱”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里,“我”骑车撞倒一位低头数钱的老大爷,钱掉地并随风四处飞扬,过路行人纷纷抢钱归还主人的故事,赞誉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互助得好品德和良好风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利用观察字型的方法,会写本课5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理解“迟疑”和“肯定”,“沉重”和“轻松”;

2、通过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思路,鼓励学生自述;

3、通过理解过路行人“抢”被北风吹落的钱,并还给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应真诚、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品读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友爱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抢”字加与不加引号的不同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被风刮跑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正音。“趔趄、诧、蹬、续”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本文是叙事的,故从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叙述。

3、理清条理: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

3.自读学习“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一月二十月,长春,刮着猛烈的北风,“我”骑车撞了一个低头数钱的老大爷,让钱被风刮跑,心情很慌忙。”

4。指导学习“钱被方刮跑了以后”部分。

(1)过路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人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一一交在他的手里。”-------)

(2)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还抢,这可怎么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众人点头。”------)

(3)“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4)自己边读边想几个“抢”字,加引号与不加的含义有何异同。(1、当时风大,必须动作要快,顾用“抢”;2、这种行为目的是为了老大爷追回钱,它实际是帮助性质的。)

(5)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5.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6.鼓励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在风中发生的事。

7.结合课后习题,感悟文章内容。

课文叙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件真实的事,谈谈你读后的想法。

(四)作业:“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五)板书:

过路行人:“抢”——〉“还”

钱被风刮跑以后

老大爷:“迟疑”——〉“肯定”

人与人互助互爱

“我”:“沉重”——〉“轻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

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

教学准备

复习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

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

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

(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2)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

(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

3.学习“习作提示”。

(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①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②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

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

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 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

③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

(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

①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

②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

(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

③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

4.布置作业 。

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续写做准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

(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

(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

(3)修改提纲。

2.放手续写。

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

3.组织交流。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学生各自修改初稿。

(3)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4)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4.誉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