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十篇

学问乐 人气:2.84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集合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PEP小学小学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供三年级起使用的第二册Unit3 《How many?》第一课时。全课紧紧围绕“询问物体多少”这一日常用语展开。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应会用“How many?”来询问物体的多少和用英语表达数字来回答物体多少这个问题。可见本课是功能型的交际型的交际训练课。而且所学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而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教起来会比较顺手,学生也会乐于学习,并易于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因此,我以“任务型”教学为纲领,通过听,说,读,写,演,画,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同学们大胆运用英语参与实践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根据教材及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How many句型的含义和使用;

2、能用英语表达1——15的数字。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为:句型How many ?及11-----15数字的认读。

二、说教法:

本课我借助“任务型”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听、说、玩、演溶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为此,本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法:

1、全部动作反应法(TPR),让学生在有节奏说唱中体验语言,在轻松愉快的行动中输入语言,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而为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游戏法:通过多种游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3、情景教学:利用电脑课件、图片、实物,使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领悟到该课的重点。

三、说学法

1、“迁移方法”的指导:由于学生学习之前对1——10为几个数字的读法已经认识,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把旧知迁移过来,启发学生思维。

2、会话技巧的指导:在会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大声说,说清楚,并配以表情、手势,有感情、有条理的说,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设计:依照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结合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的新理念,我利用头饰、录音、电脑课件、图片等媒体设计教学。

整个教学程序采用听、说、玩、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为热身——新知——趣味操练——拓展——课后活动。)

(一)热身

英语较好的带领:1、齐唱歌曲:Ten little candles dance

2、老师与学生热情问好。

3、 1.Listen and do.(做第一册Unit 6 A 部分Let’s do)

Show me 1 and 2.

Show me 3 and 4.

Show me 5 and 6.

Show me 7 and 8.

Show me 9 and 10.

(通过唱唱、问答的形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而且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氛围。同时也为本课的教学作了知识的铺垫,构建了知识表象。)

(二)新知

T:今天,老师要跟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大家看好了!

1、老师出示空盒子,然后逐一变出八张苹果卡片。

2、老师将所有的苹果卡片拿起来,向学生提问:How many ? 请理解问题的学生猜测(可以使用中文)。当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这个句型的意思后,老师把所有苹果图(可用作奖品)贴在黑板上,对学生说:“How many ? Let’s count!”带领学生一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老师将各个数字贴在黑板上。(数字与英文单词对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爱看魔术这一年龄特征,创设了变魔术的情景,引入新句型、新单词的学习。)

(2)、课文学习

1、老师带领学生操练。(由会的学生摘下苹果,显示卡片后面的数字,然后教读)

2、用拍手的方式练习。如:你拍一,我拍一,英语ONE,就是一,ONE,ONE,ONE

3、游戏:Listen and show

老师随意说出数字,请全班学生伸出相应数目的手指。学生在伸出手指的同时,要重复老师所说的数字。

学生小组练习。

4、游戏:Look and say

老师伸出手指,请学生迅速说出数字,比一比谁说得最快。

同桌练习。

(用TPR、游戏、竞赛这些教学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英语王国,又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为下面教学作好铺垫。)

5、T:Panpan今天也为我们准备了魔术表演。我们来看一看,今天他为我们表表演什么。

学生听录音,指课本,学生说。

6、再放录音,请学生跟读。

7、请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一人当Panpan,八人当兔子。

8、同桌练习句型“How many ?”

(在听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演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达到掌握的目的。)

9、趣味练习:

贴图练习:课件放录音,由学生将手中相应的图片贴上黑板。

电话号码练习:学生说出自己的号码,其它学生说出中文。

(三)拓展学习:(机动)

1、看VCD的学数字部分。

2、拓展学习9和10的读法。

3、报数练习。

4、课件演示火箭发射,学生倒念十个数字。

(四)课后活动:

1、用英语数出教室窗户的块数。

2、准备一些卡片,在上面画出不同数目的各种物品或动物,与好友进行游戏:猜猜看。

(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小结:

本课教学我首先给学生交流的空间。根据《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因而,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一直注意尽可能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多进行语言的交流。

其次,我采用游戏,提高学生兴趣。小学生学英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学生善于接受,记忆深刻的。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安排了几个比较简短的游戏,比如猜数字,变魔术等游戏。

再次,我联系实际,贴近生活。“How many ?”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话题。我从这一点出发,紧紧围绕生活来开展教学。如数手指、记电话号码等。

总而言之,我在设计这堂课时,尽可能地采用听、说、游戏的方式,通过各个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各个环节之间还不够连贯,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的缺点和不足,愿各位评委、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让他们知道“English, I can”.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

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学生

本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有上进心,知识面宽,朗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都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策略

(一)、抓主线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 读中体会 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 落实训练 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

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分角色朗读课文,换位思考,谈感受。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活动,水墨画螃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孩子情况分析,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中所用的教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这节活动。

一、说教材

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国画的内容一般反映了中华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国画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但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接触太少。这节水墨画螃蟹是大班上册的一节艺术活动,在《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绘画时,要培养孩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绘画,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初步感受中国画笔墨的浓淡变化,所以我设计这节水墨画活动。

1、分析孩子现状

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逐渐将强,幼儿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能抓住并表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

2、说活动目标

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目标主要有三个:

初步了解水墨画及作画时所需要的工具。

能用正确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特征。

对水墨画产生兴趣,并能大胆作画。

二、说活动重难点

因为这节活动所涉及的毛笔是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正确执笔姿势及基本的运笔方法。活动的难点是:幼儿能用正确姿势通过不同的运笔及墨得浓淡表现螃蟹的特征。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水墨画,我准备了水墨画,蜡笔画的幻灯片,(旧报纸,墨汁,毛笔,国画颜料,调色盘,宣纸)人手一份,真螃蟹若干、小围裙。

四、说教学法

本节活动我所用的教法有:引导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互动法。幼儿通过用:讨论交流法,观察法,实际操作法来学习本节活动。

五、说活动过程

为了幼儿更好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出示幻灯片图片,引出课题

为了引起孩子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画,咱们先来欣赏一下。先出示第一组蜡笔画的幻灯片,请小朋友说出图片上的内容,再出示国画的幻灯片,请幼儿说出图片的内容,然后把两组图片放在一起,请幼儿仔细观察。

老师通过提问题引起幼儿思考

这几幅画给人的感觉一样吗?什么不一样的?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请幼儿分组进行讨论。

请每组派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这种画叫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墨汁画出的。

第二个环节:出示并介绍国画材料

出示国画工具幻灯片,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工具,请几名幼儿说出观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这些工具的名称及用法。

再找几个小朋友补充说明。

老师介绍工具名称及用途(出示幻灯片)

宣纸(纸薄,吸水性强)国画颜料(种类少,不易掉色)调色盘(将墨汁或颜料挤到里面,方便绘画)毛笔(介绍到毛笔时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认识它,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毛笔的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着说一说毛笔的用法,然后让幼儿观看图片)。墨汁,清水及水桶(涮笔)

让幼儿摸一摸自己的绘画工具,尝试着练习毛笔的执笔姿势,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执笔姿势。

第三个环节:出示螃蟹,教师范画

为了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国画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绘画工具,现在老师来示范一下这些工具的用法,来为小朋友画一幅画,老师还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呢。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咱们可爱的小伙伴吧。

出示螃蟹,先让幼儿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请几名幼儿来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再找另外的小朋友来补充或纠正,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螃蟹有一个硬硬的壳,八只爪,两只螯,还有两只小眼睛。

老师与幼儿模仿螃蟹的走路姿势,横着走。

教师边讲解便范画。

小朋友,咱们刚才认识了我们的小伙伴,螃蟹,现在老师来画一画。

首先在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把宣纸放在报纸上(防止墨汁渗透弄脏桌子)将少量墨汁倒入调色盘中(提醒幼儿要小心,不要将墨汁溅出),拿起毛笔,用笔尖蘸少量墨汁(提醒幼儿正确的执笔姿势,蘸墨汁时不要蘸太多,蘸完后再调色盘上抹一抹,防止墨太多,弄脏宣纸)然后在宣纸上画出螃蟹的身体(提醒幼儿注意把握螃蟹的特征及身体比例)。为了让孩子更明显的观察墨得浓淡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老师已经画好了螃蟹的身体,现在要画螃蟹的大螯还有眼睛,可是老师觉得这墨太浓了画出来不好看,你们能不能帮老师像个办法,让墨变得淡一些?通过幼儿讨论说出使墨变淡的方法,并请幼儿实践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最后老师边总结边示范,将水滴入墨中。(提醒幼儿水要适量,仔细观察滴入水后墨的变化)再请几名幼儿试一试。调好淡墨后用淡墨画出螃蟹的螯,用浓墨画出螃蟹的眼睛和爪尖(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螃蟹画的浓、淡墨的变化)

老师画好后,将画放在一边晾干(提醒幼儿要小心,墨汁还没有干,纸还很湿,一定要轻拿)

第四个环节:幼儿自由作画

小朋友,刚才看了老师作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你们肯定会比老师画的好

1、请一名幼儿总结老师刚才作画的步骤及画画时注意的事项。

2、先请一名幼儿进行试画,让其他幼儿注意观看这名幼儿在作画时存在什么问题并提醒自己画的时候也要注意。幼儿画完以后,老师就幼儿绘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让幼儿先在旧报纸上练练笔,体会墨的浓淡变化,笔尖,侧锋,中锋画出的效果。

4、幼儿在宣纸上自由作画,要提醒幼儿在作画前先仔细观察螃蟹的特征。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老师可巡回观看并给予孩子们知道。提醒幼儿应注意的事项,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笔锋和墨的浓淡来表现螃蟹的特征,对幼儿的作品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5、鼓励幼儿大胆创新的添画其它景物小朋友,咱们已经画好了螃蟹,可是刚才螃蟹和我说,他自己一个人很孤单而且他的家不漂亮,那咱们怎么来帮助他引导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环境及其好朋友,鼓励幼儿尝试用国画颜料来添画其它景物。

6、幼儿作品完成后,先让幼儿讨论画完画后应该做些什么,然后指导幼儿将桌面收拾干净,把工具摆放整齐,将画小心的晾干

第五个环节:活动结束,欣赏交流

1、将幼儿作品贴于展板,让幼儿互相欣赏,相互交流画完画后的感受,请几名幼儿讲评一下小朋友的作品。

2、老师进行小结:今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咱们不仅了解了水墨画,知道了水墨画的绘画工具,而且还用这些工具画出了这么棒的一副螃蟹图,真是了不起,以后经过小朋友的练习,肯定会画的越来越好。

第六个环节:活动延伸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欣赏,并请家长帮忙搜集关于国画的其它资料和图片。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鞠躬)

我是小学语文组,0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燕子》。(转身板书课题:《燕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10分)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进大自然为主题,围绕观察家乡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来组织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不要)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震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杆上停歇的场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对于重点、难点的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习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好本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在朗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燕子的美,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说学情(10分)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我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情。第一,学生的认知情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二,学生的思维特点。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营造相应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本课的学习相对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这些景物都是学生熟悉的景物,他们一定会感兴趣。但是,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来突破这个难点。

第三、说教学目标(10分)

结合新课标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激发学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美好情感。

第四、说教法和学法(5分)

(一)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在课堂中,我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2.朗读感悟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带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开放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认可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说学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个性阅读法。

2.探究发现法。

3.小组讨论交流法。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心有所感,情有所悟。 第五、说教学准备(5分)

1.教师准备: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即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做好课前预习。

第六:说教学过程(35分)

(一)说导入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上课之初,就需要利用有效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本课导入,我采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法。

通过课件,呈现初春燕子呢喃、柳树发芽、荷花绽放的美景图,试问,这是哪里呀?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美丽的风光吧!(转身板书:燕子和大括号)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燕子》。

设计意图:课程伊始,呈现初春的美景图,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板书各部分)

第一部分,写了燕子的“外形美”;

第二部分,描写“春光美”;

第三部分,写燕子的“飞行美”;

第四部分,描写燕子的“停歇美”。其中,在写燕子的外形美的时候,突出了燕子的“活泼机灵”。(板书:活泼机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初步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品情悟理。

1.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学生在朗读:“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来读,体现出柳丝的柔美多姿。

2.学生再读课文:“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思考“赶”字的运用效果,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确:“赶”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燕子来参加春天这个集会的急迫心情。

3.用以上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赛读、分小组读、男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几个部分。明确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热爱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四)说作业布置(精而简)

说课稿 篇6

《我们的校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4页中的内容,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一、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的认识

(一)《课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位

《课标》之所以将实践与综合运用单独设置为一个学习领域,是因为实践与综合运用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学习领域,其中又按学段的不同,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依次分为实践活动、综合应用以及课题学习三个层次,第一学段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排意图

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

第三,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真正地参与实践活动。

(2)要精心组织好活动,确保高效率的教学。要分配好各组参加活动的人数及活动场所的安排。

(3)活动时要有学习的主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动,让学生玩,而且要在动中体现学习的主题,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对学生渗透统计思想,围绕统计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六个环节进行:

激情导入→布置任务→开展活动→数据整理→总体评价→课堂小结

(一)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学生课间活动时的实况录像

引入课题:《我们的校园》

(二)布置任务

1、实践活动的介绍

1)活动内容:跳绳、踢足球、跑步、办板报、练武术。

活动地点:跳绳的在篮球场,踢球的在足球场,跑步的在运动场等等。

2)每人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结合本课的活动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

3)活动注意事项:注意安全,要有秩序的进行活动,活动效率要高,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

2、启发、探讨

布置任务后让同学们想想:在活动时会出现、发生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数学问题。

无论要解决哪一个数学问题,都需要大家仔细观察,认真的数一数。

3、发放表格

1)每人印发一张统计表,便于活动时作好记录

2)将笔、统计表带到活动场所,边参加活动边仔细观察,将每个小组的人数统计出来后记录下来。

(三)开展活动

1、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组织好本组活动。

2、为了便于学生搜集数据,提醒学生不要随意离开活动区域。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析:

《胖乎乎的小手》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了兰兰的小手,能画画,能写字,能给爸爸拿拖鞋,能给妈妈洗手绢,能给姥姥挠痒痒,还会做许多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事情。这也是全家人喜欢兰兰那双胖乎乎的小手的原因。课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

二、教学目标:

课文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学生字,读通课文,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完成“看、着、画”三个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复习学过的生字词语,学生学会正确书写“兴、笑、会”三个生字。

2、指导学生重点学习3——6自然段,抓住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三、教学设计: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设计:

1、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第二课时对学生学过的生字词语进行复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传统的卡片抽读式的生字复习教学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猜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中,学生比较累,我穿插了《拍手歌》,既符合本次教材《胖乎乎的小手》这个内容,也活动了学生的手脚,可谓一举两得!

2、引出课题后,抛出上节课学生留下的问题: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汇报交流时,我抓住爸爸、妈妈、姥姥说的三句话,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朗读指导,进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理解三句话时,知识点各有侧重,并进行落实。根据学生的回答理解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爸爸的话:“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时,主要是给“替“换词,了解“替”还可以换成“给、帮”,把“给、帮”代进句子中去读一读。

教学妈妈的话:“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时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注意“啊”的读音。并且追问:“你为什么脸上带着笑容?”学生找出提示语“笑着”,再次指导朗读。

教学姥姥的话时,理解“挠”的意思,体会“挠痒痒”时的舒服感觉,学着姥姥的样子朗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出示三句话,请学生再次体会“替、帮、给”的互换,把“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一知识点深入学生的心中。

3、在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A.你们明白了全家为什么喜欢这一幅画,兰兰也明白了,她明白了什么?

B.出示句子: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指名读,理解“它”指什么?

理解句子,朗读句子。

C.兰兰长大以后,会帮我们做哪些事呢?

D.兰兰的小手真能干,我们小朋友也很能干,我们会做什么呢?

E.出示句式练说。

我帮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给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为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感叹式的表扬。)

F.教师总结:老师喜欢你们这双胖乎乎的小手!这双红润润的小手!这双勤快的小手!

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理解,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情感渗透都得到了落实。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这一块,我主要是安排了两项作业:一是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课内写好字。二是中饭后,请大家用水彩笔把你的小手画在纸上面,写上一两句话,送给你最喜欢的人或者贴到教室后面的展示台上。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做到知识与综合性学习的结合。

四、课后反思(欢迎浏览):

中饭后,看到学生都在画自己的小手,把自己想说的一句话写在纸上,送给爸爸或妈妈。看到家长笑盈盈地接过孩子的画,我的心里也涌动着一种激动。

上完课,我对本课教学进行了反思,感觉整个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书为本,充分重视文本,充分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落实,效果比较好。但以下地方做得还不够:

1、对学生表达时出现的细微错误没有及时地进行指出。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还不够精彩。

3、朗读指导还可以更加深入与细致一些。

说课稿 篇8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记叙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的蔷薇花上的事。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萨沙一家人学习,有不甘为弱者,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真正含义。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课文精炼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学案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个新生的事物,从学案的设计到课堂的实际运用,都有种盲人探路的感觉,只能是跟着自己浮浅的感觉走。课堂教学中操作不得力的地方,肯请在坐的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二、说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目标: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刻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深刻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体会对文中精彩语句的品读,可以了解把这种情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可以体会到汉语优美丰富的表现力这篇课文非常适合朗读,大声地朗读可以进一步加深文章对学生的感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好诗歌

2、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搜集信息、概括信息,养成勤写、勤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知”“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六、说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搜集到的黄河图片,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借助图片、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2、说黄河,激发诗情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认识黄河在地理、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黄河文化积淀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文化背景这也符合课标中倡导的“大语文观”。

3、颂黄河,感知诗意

(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2)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美读课文

4、研读诗歌

(1)读一读,议一议,讨论两个问题:①诗人是怎样描绘黄河、赞颂黄河的?②你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交流明确

5、绘黄河,拓展诗趣

(1) 展开想像,学写诵诗(加深理解,迁移运用)

(2)齐颂升华(在奔腾激越的音乐声中,教师小结课文,师生齐声诵读课文升华感情,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用具: 每组准备蚯蚓14条、纸盒二个、手电筒、泥土、装满水的喷壶、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七、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蚯蚓的选择

潮湿

阴暗

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