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精选说课稿集合6篇

学问乐 人气:1.14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是简单电路与复杂电路过渡的重要知识。是《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是在正转控制电路的基础上来讲解的,共学习三种正反转电路,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课题对学习后面的行程控制和限位控制至关重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各有各的特点,学习起来既难理解,又难区分,但是任何复杂的电路都不是杂乱无章的,都有它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感到难点不难。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知识目标:

1、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三种控制电路的渐进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原理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电路的能力。 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难点: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

设计依据:一是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本课题在这一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三种正反转控制电路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三是在自动控制电路中此电路是重要的控制环节。

4、教材处理

我在处理此课题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一是注意思路清晰,使教材知识系统化;二是符合普遍认知规律,方便学生记忆。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分

析和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三种正反转电路的工作原理,而对比三种电路的优缺点是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利用前一种电路的缺点正是后一种电路努力改进的方向来作为一根主线。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四步走的方法来处理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电路,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知识,变“难点”为“趣点”,变无序为有序,使学生感到难点不难,重点突出。 二、 教法设计

总体教学构想突出两点,一是突出知识结构,二是绘图和识图,将以往的读图发展成为识图、绘图、填图和说图,进而形成“启、绘、议、说”的四字教学模式。

第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二、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把电动机正反转的三种控制线路采用渐进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这样就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 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学法指导:通过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放手让学生在疑问和探索中循序渐进的分析三种控制电路。整体授课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交替进行的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使学生第一点会利用前后联系、分析对比的方法寻求一种更加完美的电路;第二点:让学生会利用逻辑分析、图文转换等方法分析电路。

四、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奠定基础:

请同学复习正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用多媒体显示电路及每一步的动作过程,以利于全体学生集体复习。)

设计依据:正转控制电路既是前面的复习知识,又是后面知识的前奏,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导入新课的一部分,所以复习这部分内容比较详细。

创设情景,引发兴趣——逆向教学法:

屏幕上显示工厂中各种机床都需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由此引出我们本课题要讲授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课题。

设计依据:采用逆向教学法,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理论。这种教学方法来自生产实际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急于要去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引发兴趣。 探索新知,注意总结:

(一)、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1、通过正转控制线路引出反转电路

此处通过教师设计问题,然后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分别依次引出反转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设计依据:在这部分知识的层层递进过程中,通过教师刻意设计的几个问题,激活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换:即理论(反转改变相序)→实际(主、控电路的改变)。

教师分析并提醒学生注意:KM1和KM2线圈不能同时通电,易引起主回路电源短路。一旦误操作,危险性就相当大,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电路。生产实际中没有这样的正反转电路。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改进这个电路以符合实际需要。

2、通过教师分析引出新电路

接触器有常闭触点,可以将接触器KM1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2的线圈回路中。

同理也可以将接触器KM2的辅助常闭触点串入KM1的线圈回路中。(由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易引起电源短路引出本课题学习的第一个电路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设计依据:这部分知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所以,此处设计为以教师启发、分析、总结作为主线,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3、讲解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

(1)教师讲述互锁定义,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此处速度稍慢,并提醒学生注意电路图上每一步的动作。)

①教师主讲,正转启、停的工作原理,

②启发学生利用正转分析反转,并给学生1分钟时间讨论。

③师生共同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2)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总结电路优缺点。

设计依据: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是本课题的学习重点之一,既要让学生掌握本电路图,又要能正确说出其工作原理,而达到此目的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联锁”的含义。因此教师的讲起着“启”的作用,学生的活动则起着“议”和“说”的作用。采用“启、绘、议、说”的四字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认知体系转换为学生的认知体系。

4、教师分析寻求解决方法:

由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操作非常不方便,引出问题。然后通过教师设想把接触器常闭触点换成复合按钮的常闭触点,引出第二个电路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二)、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1、分析工作原理

这个电路是把上个电路中的KM2和KM1常闭触点换成SB1和SB2复合按钮的常闭触点,所以这个电路关键是要演示按钮的动作过程。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工作原理。(不用写出工作原理)

2、教师总体概括本电路,学生总结线路优缺点。

设计依据: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二,因为前面已经有接触器联锁作为基础,唯一不同的是此电路把接触器常闭触点换成了复合按钮的常闭触点。此处教师重点强调按钮互锁的工作过程,然后此处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来分析工作原理,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通过双边活动引出下一个电路

启发学生以上两种电路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做任何事都希望尽量完美,当然设计电路也不例外。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种电路设计一个没有缺点相对完善的电路来实现正反转。

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可以把两种联锁合在一起就可以完全避免这两个电路的缺点。由此引出我们本课题学习的第三个电路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三)、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用多媒体显示电路)

1、师生共同分析工作原理

(1)教师首先讲述双重互锁的工作过程,并演示其动作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正转电路工作原理。(强调此处速度稍慢,注意电路图中每一步的动作。)

(2)引导学生分析反转工作原理,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让学生复述反转工作原理,教师辅之以板书。

设计依据:因为前面已经有基础,所以此处师生共同分析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反转工作原理。

2、学生总体概括归纳总结本线路特点(教师填表)

设计依据: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是正反转电路中最复杂的一个电路,也是最完美的一个电路,它是在分析前两种电路优、缺点的基础上引出的,此时本课题新授内容达到了高潮。此处讲解主要分析学生容易混淆的双重互锁部分,重点强调双重互锁部分的工作过程,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高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用一个表格来对比总结三种电路的优、缺点,以达到思路清晰的目的。

即时练习,巩固新知:(屏幕显示)

5个判断和4个选择题。

设计依据:因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已经采用了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交替进行的方法,学生对本课题练习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最后主要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三种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区别,设计了这样一组综合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无形理论转化为有形问题。让学生通过堂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

反思总结,知识内化:

由电动机正转控制引出正反转控制线路,依次讲解了三种控制电路及三种电路的优缺点对比表。

设计依据:这样通过呈现本节所讲授的三种电路的知识框架,把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系统化,既可以给学生以完整的全局的概念,又突出了重点。 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1、课本作业: 249页22题。

2、课后思考:|请预习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

设计依据:设计此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题所讲述的三个电路,区别每一个电路的不同之处,掌握其工作原理,并能画出三个控制线路。同时让学生研究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为下一课题的技能训练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三个电路及学习每一个电路的关键点;三种电路的优缺点对比表。

设计依据:采用此板书,清晰地体现了本课题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所在,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说课稿 篇2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本章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2)知识地位:本长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本章内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好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单纯的公式推导,不是很感兴趣;而对于演示、影像、声音、动画等感性的事物更能提高注意力。

(2)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之前刚刚学习了折射率,而本节内容是在对光的折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对于折射率的理解要先进行复习。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理解全反射概念、全反射发生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计算方法

3、知道全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5、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全反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和CAI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2)学法:在学习中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内容:通过展示光导纤维灯和海市蜃楼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进行本课内容:

(1)复习准备:

折射率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介质间的关系

光从空气入玻璃和从玻璃入空气的区别:注意折射角和入射角间的关系,为引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做知识上的准备

(2)新课教学:

说明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

从光从玻璃入空气的现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实验和课件演示全反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重点突出临界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推导运算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1n

进行一个小练习:光通过平行玻璃砖时的光路分析;有没有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

知识应用:利用课件来演示。解释现象: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3

今天听了同事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体验网络学习》,把课本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课本的《搜索网络信息》提炼为《体验网络学习》,我认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也更能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

林婉老师的课件做得特别好,我记得以前学习过一篇文章,谈到演示文稿的制作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字,二是要提炼出有力量的(Power)要点(Point),一页不要超过五行字,字体至少要60以上等等。现在林老师很好地示范了如何做一个精炼、吸引人的课件。

一开始,“现在最需求的10种工作岗位,在20xx年还根本不存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大约每2年翻一番”“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演示文稿上的视觉效果和系列数据让同学们震惊,更突出了主题“我们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并引出主题“网络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真是先声夺人,振聋发聩。

接着,观看视频,大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技能,让学生们了解网络学习的同时,也起到了标杆示范的作用。真是一箭双雕。

老师及时总结网络学习的优势,自然引入“如何进行网络学习”,并以“学做一个蛋糕(拿手菜)送妈妈”为目的,上搜索的技巧。层层推进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逐渐掌握如何进行网上搜索和知识归纳。课程结束时及时点题,“每一天你都在学习求知的步伐在人生从未停歇”“愿你学有所获!”

不过,教学的主体部分我觉得还有些值得商磋的地方,

第一, 网上搜索是网络学习的一部分,但网络学习还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网络学习是自学的一部分。这个关系应该给同学们解释清楚,或者列表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解释网上搜索之外,应该略微介绍一下网络学习的现状等相关内容。同时强调自学中资源的获取,除了网络,还有其他途径。这样避免了网上搜索与网络学习概念上的混淆。

第二, 以“做一个蛋糕送给妈妈”为例,我觉得在后续的操作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没有实际条件为妈妈做蛋糕呢?即使使用电饭锅等替代烤箱的工具,购买材料制作的过程也还是有一些困难的。所以,如果真的想结合感恩教育进行教学的话,我觉得未必需要采用这个例子。应该有更多可以选择的主题,让学生易于操作,也能体验父母的辛劳。但具体可以采用什么主题,我现在也没有想到,留一个悬念,等我找到相关资料再补充本文。

此外,课堂上有些用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地方,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有限,有时会有问答时其他孩子没认真听的情况,我觉得如果用论坛主题发布讨论的方式,可能效率会更高一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我能参加此次的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五年级第十册第六课的内容《喜怒哀乐》。 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美术造型表现课。接下来,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这一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活跃的时期,结合这一学龄特点,教材要求让学生了解人物表情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观察与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本课是一节集欣赏性、表演性、创造性、乐趣性于一体的美术课,根据教材要求,本课为一个课时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人物表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通过写生,掌握基本的人物头像造型。 情感目标:理解不同表情下不同的经历,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本课的重、难点: 分析五官的微妙变化所产生不同的表情。结合表情特征,大胆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方法,我说课的第二板块就是教法。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中的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游戏教学法:

(2)示范指导法

(3)引导欣赏法 以上的方法主要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和成就感,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三、说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问题讨论法 2、自主学习法 我时刻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互动,让他们充分体会创作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研究教法、学法是教学的前提,那么我认为合理优化地组织教学过程便 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 亲近学生,游戏导入 。(本环节用时3分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进入课题,我出示一幅有趣的故事画。一只鸡蛋打碎了,旁边的四只鸡蛋看到这一现象露出4种不同的表情。学生观察故事画,提出两个问题:旁观鸡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情?猜一猜谁才是这只碎鸡蛋的好朋友?经过学生一翻讨论,得出了答案。并借此机会引出人物四大表情:笑、哭、怒、愁。 (设计意图:使用游戏激趣法,用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导入课题。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很快认识到产生的表情和心情有关。)

2、 解析图例、总结规律。(本环节用时6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给大家出了一道连线题。让学生把出示的人物表情照片和对应的简笔画表情连起来。学生很快就把对应的表情连起来了。而在简笔画人物表情中五官变化的对比非常清晰。使用问题讨论法,让学生根据简笔画中出现的五官特征,讨论总结出画表情的口诀。学生边读口诀边亲身体验做出喜怒哀愁四种表情,同桌之间相互观察。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降低了总结五官变化规律的难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得出的结论更能被熟记和领悟,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

3、 游戏测试、巩固知识(本环节用时2分钟)

这一环节中,我例举了产生微妙变化的眉毛、嘴巴、眼睛等单独的五官,让学生先讨论后猜,这是哪一种表情中的五官。 (设计意图:使老师对学生掌握五官表情的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为后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4、欣赏名画、感受意境(本环节用时7分钟)

本环节,我准备了4副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首先为大家讲解这幅肖像画当代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己感受画面主人为何有这种神情。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发表感慨,再继而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五官变化和规律。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大师作画的意图和情境。这一阶段是作为本堂课情感升华的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由情入景,深切的感受到画面的心情与意境,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创作时大胆抒发心情奠下基础。)

5、步骤示范、技法总结(本环节用时5分钟) 示范前,我先抒发自己的心情,讲述今天发生了许多让我感到开心的事,可以用一个“乐”字来概括。我忍不住想把“乐”画出来。在黑板上示范自画像。边示范边提醒学生作画可以将五官适度夸张,结合表情口诀。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虚实等,并留出一个五官“嘴巴”,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根据我的表情添加。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指导法,让学生更清楚更有效的掌握作画的步骤,留空示范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与老师建立亲密关系。也为他们后续无拘无束的作画做好铺垫。)

6、大胆创作、巡回指导(10分钟)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在积累了一定的美术技法和情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已经很强烈了。这时我给学生自主创作的机会。以镜子中的自己为模特,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画。也可以画你的同学、父母、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表情。 (作业设计意图:这一阶段是对自主学习的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抒发心情后五官的微妙变化产生了兴趣。让他们画出具有表情特征的自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从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也间接教育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在巡回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知道想要表达的心情,但由于拘泥于技法,又害怕把自己画的不像,导致人物表现的很紧、构图不饱满、表情不夸张生动这些问题。于是我立刻当堂挑出一位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线条画的不够流畅、也不是很像自己,但将人物表情表现的很夸张,笑的时候颧骨和下巴也会跟着变形,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大胆的画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抓住机会大力的表扬这幅作品。这时很多同学不再纠结于画像不像,都放开手笔,大胆的去创作,随心所欲的去表达自己的心情。以至于来后出又现很多生动的作业。

7、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本环节用时5分钟) 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为大家讲述这张心情背后的故事。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猜画面所表达的是什么表情,也可以从美术技法,如线条、构图这些方面去评价(这样设计评价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8、课堂小结,扩展延伸。(本环节用时2分钟)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上海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童话写小松鼠在不同的情况下三次发挥尾巴的作用。课文第一节写小松鼠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但它不知道有什么用。第二~第四节写在妈*的帮助下,小松鼠了解到自己的尾巴能当笤帚、降落伞和被子。第五节小松鼠感到自己的尾巴真顶用。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认识部首“尸字头”。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要求圈画词句。

3、能正确划出表示小松鼠尾巴作用的句子。

4、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要求圈画词句。

【教学难点】

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动物图片和它们尾巴用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的尾巴》,读课文,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

2、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个别读、集体读)

3、出示:松鼠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毛茸茸、大)

二、研读:松鼠尾巴的用处

(一)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重点引导。(弹性处理)

(1)出示:小松鼠找遍全身,最后,发现只要把尾巴收拢,就是最好的扫帚。他用尾巴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2)重点理解“收拢”。 (板书:收拢)

(3)理解“干干净净”,体会松鼠尾巴的作用。(板书:干干净净)

(4)指导读,读出高兴、明白。(一般学生都能把“原来”读重音,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这种读法,尝试用其他不同的读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理解。)

(二)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朗读第三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2、理解“紧追不舍”,看出情况危急。

3、出示:小松鼠照着妈妈说的往下一跳,张开的尾巴就像降落伞一样,它安全地落到

地上。

(1)理解“张开的尾巴就像降落伞一样”。

课件演示:松鼠从一棵大树上轻轻跳到一棵小树上。板书:张开)

(2)理解“安全”“像降落伞”,体会松鼠尾巴的又一个作用。

(板书:无影无踪)

(3)读,读出遇到险情的紧张,逃生后的惊喜。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圈划写松鼠尾巴用处的词句。

出示:小松鼠马上明白了,他把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

(1)理解“盖”。(板书:盖)

(2)理解“暖和”, 体会松鼠尾巴的另一个作用。(板书:暖和)

(3)训练朗读。

(四)研读最后一段。

齐读这句话。

说说小松鼠懂得了什么。(板书:真顶用)

三、拓展:松鼠尾巴的联想

1、引导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还可能有什么用处。

2、引导学生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特殊的用处。让学生懂得每一种有尾巴的动物它的尾巴都有用处。

《松鼠的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以松鼠尾巴的“奇怪”为主线,贯穿课文始终,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自主发现,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用“觉得”等词语、句式说话。

2、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想象的能力。

3、通过研读,深入体会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松鼠尾巴的奇怪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的尾巴》。出示:我觉得松鼠的尾巴_________________。

(很大、毛茸茸、又轻又软、像降落伞、当被子等)(板书:大又轻又软)

2、小白兔看见松鼠长着这样一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觉得很奇怪。(板书:奇怪)你猜它会奇怪些什么呢?

(奇怪一:小白兔自己的尾巴小;奇怪二:这么大的尾巴有什么用。)(板书:有什么用呢?)

3、谁能用奇怪的语气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个别读、集体读)

二、研读:松鼠尾巴的用处

1、是呀,这么大的尾巴,小白兔怎么会不感到奇怪呢?可是后来,小白兔还奇怪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请小朋友仔细地、大声地读课文。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以下列三处句子作重点引导。(弹性处理)

(1)你能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原来是大尾巴帮的忙啊!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强调读,读出高兴、明白。(一般学生都能把“原来”读重音,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这种读法,尝试用其他不同的读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理解。板书:原来)

(2)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我们来看降落伞,(课件演示)它很轻,而且从高处跳下来又是慢慢地,所以不会摔疼。松鼠的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你看——(课件演示松鼠从一棵大树上轻轻跳到一棵小树上)(板书:像降落伞)

c、读。

(3)松鼠睡觉的时候,把大尾巴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

a、说说自己的理由。

b、松鼠的尾巴怎么可以当作又软又暖的被子呢?(板书:当被子)

c、读。

3、听了小朋友们的回答,看来这只小白兔的确不奇怪了,(板书:不奇怪)课文中小白兔从开始的“奇怪”到后来的“不奇怪”,是松鼠告诉他的吗?(不是,是小白兔自己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结果)(板书:观察思考)

4、这时他会对小松鼠说些什么呢?出示:这时,小白兔一点都不奇怪了,他真想对小松鼠说: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松鼠尾巴的联想

1、多有意思的尾巴啊,既能当降落伞,又能当被子,那除了松鼠,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特殊的用处?(学生说、教师补充)其实每一种有尾巴的动物它的尾巴都有自己的用处。

2、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假如你(指着同学们)也拥有一条尾巴,你想长一条怎样的尾巴呢?用它来干嘛?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大 观察 像降落伞

有什么用呢? 奇怪────→ 不奇怪 原来

又轻又软 思考 当被子

说课稿 篇6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装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抽象小数的意义。

知识教学点是: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米尺、.

能力训练点是: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 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 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这两条带子有多少长,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教学小数的产生。

3、结合教学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教学小数的义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10。

5、完成连线题,

6、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

7、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8、练习“思维训练”。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