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问乐>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推荐】说课稿汇总八篇

学问乐 人气:1.53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说课稿汇总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三袋麦子》的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三袋麦子》在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上承《一只梅花鹿》,下承《竹石》。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一共有九个自然段,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文中有他们喜欢的动物形象。

2、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充分的想象力,善于发表个人意见。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看动画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课文内容故事性强,线索比较清晰,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讲故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

3、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做得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的品格。

情感目标:能正确的评价三个小动物,明白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我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重点,“能正确的评价三个小动物,明白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学法: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议、演等去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三袋麦子》引入,学生被这鲜活的画面所吸引,顿时思维活跃、精神振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欣赏后让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引入课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观看动画,理解感悟

看动画片是孩子们最感兴趣、最乐于做的事情,针对这一特点,我把整堂课的教学以看动画片的方式来完成。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先后播放土地爷爷分别到小猴、小猪、小牛家的情景,在学生欣赏动画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同时指导学生朗读。现就以土地爷爷拜访小猴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我先播放土地爷爷到小猴家这一部分内容,并让学生边看边想,让学生看后说说小猴家的麦囤里怎么会堆得满满的呀?同时指导学生读好小猴的话。接着让学生交流:看着小猴家丰收的情景,听着小猴自豪的话,你准备怎么来夸夸小猴呀?最后,老师扮演土地爷爷和学生一起表演这部分内容,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由组合表演。教学拜访小猪、小牛的思路与拜访小猴这部分基本相同,只是问题有所不同。通过学生的看、想、说、读、演,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对三部分内容学完之后,引导学生交流:小朋友,看了动画片之后,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做法呀?为什么呢?在此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感受快乐,得到收获,学会相互接纳,倾听、分享、互助,交流与合作的技能。

(三)、拓展延伸,活跃思维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当学完本课后此时学生脑中一定会想假如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我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就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复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句,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因此,我再次播放这部动画片,让学生边看边跟着一起说说这个故事。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主要采用帖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简洁、概括,是文章结构的简缩,展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袋麦子

图(小猪)——吃光——憨厚

图(小牛)——保存——节俭

图(小猴)——播种——聪明能干

以上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在你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提高!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祖国心脏”——北京市》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总体把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了解我国曾经的辉煌,增加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多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届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 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在学生探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然后再比一比,看谁说得多、说得清,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 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大武口》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 倡导行动

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选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安排意见》小班内容,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使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幼儿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小班幼儿在他们充分获得对圆形的感知和确认后,再让他们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这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三角形是在认识圆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比较圆形和三角形奠定了知识基础,有利于幼儿对三角形的感知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就是三角形的特征。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幼儿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和主要特征,知道三角形由3条边、3个角。

2、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能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 发展幼儿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确定目标的依据:小班上学期虽然还没有进行数的形成教学,但在日常活动中已经渗透了许多数的概念教育,因此,通过数形结合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有一定的基础。3岁幼儿经常会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因此,教幼儿把三角形和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比较找出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有利于发展幼儿对应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幼儿认知几何形体对图形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的范畴,从幼儿感知三角形的形状到表达需要完成配对——指认——图形的特征,因此,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的特征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但是,对于还没学过一一对应点数的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三角形的特征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游戏法和启发探索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

游戏法: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知的学习,还是复习巩固我都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在课的开始,教师以游戏的

不错的口吻介绍两个图形娃娃到小班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设计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奇妙的拼图、拼拼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启发探索法:这一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依靠 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幼儿去探索并获得新知。其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本节课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采用这一方法先出示一个圆形娃娃,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娃娃,启发幼儿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不同,在幼儿的观察探索中得出三角形有角、有边,通过亲自数一数、试一试,让幼儿明确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角有点儿扎手。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

⑴圆形、三角形娃娃各一个,用于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⑵图形拼图一幅

⑶每桌一盘各类几何图形及冰糕棍若干。

选取教具的依据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特点。

三、学法指导

1、复习内容的确定: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幼儿要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就必须通过数一数来掌握,因此,3的数数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三角形的效果,因此将3的数数定为学习内容。采用幼儿比较喜欢的体态动作(拍手、拍肩、拍褪)进行,幼儿比较感兴趣又很快地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用探索法和操作法学习新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为了便于幼儿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请幼儿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通过亲自数一数、摸一摸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幼儿从观察、判断到表述是幼儿利用旧知获取新知,主动学习的过程。

3、在操作、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在复习巩固三角形特征时,采取了游戏《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用小棍拼三角形。幼儿在游戏时,就需要将头脑中三角形的特征的轮廓体现出来,需要幼儿将想象、图形小棒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同时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实物与三角形想象的物体将图形与实物相联系,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4、数形结合,时幼儿在掌握特征的同时,加深幼儿对3的认识,在学习三角形特征时让幼儿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在看拼图找三角形的游戏中,让幼儿数数蝴蝶的翅膀、树身、房顶个由几个三角形拼成,在数形结合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不错的为了小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

1、复习3的数数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在下步学习三角形特征时幼儿能更好地学习掌握,能准确感知图形特征这一环节,采用体态动作一集体复习的形式进行。

2、学习三角形特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我准备分以下几步完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⑴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圆形娃娃和三角形娃娃的不同,提供

不错的幼儿每人一三角形,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⑵引导幼儿观察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通过验证得出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⑶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3、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在幼儿初步掌握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准备分三步完成这一环节。

⑴给图形娃娃找朋友:目的是幼儿排除干扰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⑵看图拼图找三角形:

图形拼图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幼儿观察:

这些拼图像什么?哪些部分是用三角形拼成的?用了几个三角形?

⑶周围环境中找出像三角形的东西:幼儿通过自己的联想寻找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形的特征。

四、延伸活动:

幼儿用冰糕棒拼三角形,引导幼儿拼完后讲一讲你拼得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用了几根冰糕棒?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做个小开关》这一课位于《科学》四年级下册“电”这一个单元的第六课。这一课的内容与本单元的前后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并在期间起了一个承接的作用。学生先了解了用电安全常识,能点亮自己的小灯泡,会画简单的电路图,接着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能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问题,还分清了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在电路中起的作用。在学习上述内容之后学生开始学习“我来做个小开关”,使学生在前面已形成的电路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受到控制的电路。

在学了本课之后,学生将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推测4接头的电路连接方法,学会和比较串联与并联的连接方式,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手电筒,体验开关的功能和作用;二、给我们的灯泡做个小开关;三、组装一个红绿灯装置。

以上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第六课——《做个小开关》,这课的探究目标也由此分成了三项:一、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二、引导学生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能力;三、和学生共同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同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人对教材的了解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为给自己的灯泡作个小开关,学生探究的难点为设计装置红绿灯。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将是本课师生探究的关键。

说教法

本节课将采用探索发现法,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让学生通过合作建构、体验交流,在做中学到更多的电路知识,感受开关的作用和功能。

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这节课将呈现以下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入,产生问题

出示连好的电路,问:“如果这个电路中每个部分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这个灯泡将会是亮还是灭?”(对旧知的复习,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为下面绘制带有开关的电路图埋下伏笔。)

出示手电筒,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灯泡,我可以让它随我心意,让它亮就亮,让它灭就灭。不用像这盏灯泡那样一直亮着。”然后打开闭合开关,演示给学生看。再问“我的这个电路里有什么奥秘吗?”当学生得出开关这一结论后出示开关。继续探究:“为什么开关合上时灯泡亮,而开关断开时灯泡灭?控制电路的这个开关应该用什么材料来做?”学生讨论研究后,开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开关,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的好奇心是极强的,这个平时他们几乎天天接触的开关到底是怎样让灯泡亮灭的,又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成了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去制作,使得下面的开关制作有了更深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同时教师出示的这个开关结构清晰,使学生对开关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

二、探究问题,制作开关

1、制作开关

首先让学生每两人一起合作选用合适的材料和自己认为比较方便的控制方式制作一个开关。

(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合作,避免有学生搭顺风车,又要适时地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更有信心。)

2、交流成果

让具有代表性的开关上台展示,请制作者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让其中的一个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开关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怎样控制灯泡的亮灭,另一个同学向大家演示。同时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或别人的开关还有什么不足,还可以做怎样的改进。

(该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自己制作心得和体验。因为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可能他想得到却很难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在期间的点拨是十分必要的。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言语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合作构建的过程。这种交流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种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重要,同时它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将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明知故犯,安全教育

在“电”这一整个单元中安全用电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如科学家一样对万事充满新奇。”虽然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多次提醒,但在这一课不说的话,极有可能有学生会想让自己的开关在家用电路上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同学们,你们做的开关真是各有特色,我想把这些开关带回家用在我家的家用电路上,行吗?” 教师的这一番话将再次激起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他们在说服教师不要做蠢事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用电安全教育,这比简单的说教更深入人心。

那家用电路上的开关应该是怎样的才够安全呢?让学生讨论得出:家用开关的外面必须包有绝缘体,能承受220伏的电压,这样才能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四、范围扩展,了解开关

开关是生活中到处都有的事物,让学生明白开关的使用范围之广,有助于学生对开关的作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电灯需要开关来控制,还有哪些电器也离不开开关?”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让学生感悟到开关无处不在。

五、运用开关,作红绿灯

“既然开关无处不在,那么街头的红绿灯又是怎样被开关控制的呢?”这句导语将把学生带入红绿灯的探究制作之中。

为了突破制作红绿灯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参考复习时出现的电路图,让学生设计和绘制红灯受到开关控制的线路图,并告诉学生开关的画法。再指名上来根据自己的线路图将红灯接入电路。

(在这一环节中绘制带开关的电路图,是因为前面的开关制作是在已有的电路断路部分制作一个开关,不必考虑灯泡和电源的接入问题,也就没有画电路图的必要,而装置红绿灯是将现成的开关连入电路,与前面所学的电路图有所不同,怎样连入开关将成为电路图设计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而且这张电路图的绘制将引导学生自我突破制作红绿灯的难点,他们可以在自己设计的线路指点,四人小组合作将黄绿两盏灯依次接入。紧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红绿灯贴在黑板上向大家展示,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开关多样,开阔眼界

由红绿灯向外延伸:“我们可以通过按动开关控制我们的红绿灯,那十字路口的红绿灯难道也要派个警察在那里像我们一样地控制吗?那可能是怎样控制的呢?生活中还有那些开关的控制方式是独特而又先进的。你能说出几个吗?”

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之中,科学的目的就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就连小小的开关也不例外。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 教学理念

1.创设教学情况,让学生有熟悉的现实生活追溯到远古的历史,在观察,看图片,看录像等活动,让学生领会古代人类生活的神奇。

2.尽量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

3.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古人的智慧。

4.教育中体现的人为本的理想,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及佛教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其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都不明白,了解的一知半解,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用心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

三.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代埃及的生产.发展

(2).了解金字塔

(3).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状况

(4).古巴比伦的建立.发展

(5).《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及实质

(6).种姓制度

(7).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代中国引出古代埃及,从而熟悉四大文明古国

(2).通过观看网上下载的图片及一些历史电影片了解金字塔的地位及作用和神秘之处,增强学生感观印象,把远古带到现在。

(3).让学生参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4).让学生明白佛教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今天现代化的国度,应该倍加珍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古老文化的积极情感,注意在学习生活中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其实质的意识。

二.教学难重点

1.神奇的金字塔

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实质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以一个富有感情的朗读描绘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及其久远的文明图画,用配乐诗朗诵引学生入境,思维牵到远古时代,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金字塔你了解吗?汉谟拉比这个国王生前最大的贡献是神秘?结合教材和你课外查阅预习内容进行组织语言。

二.过程开展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本课向学生介绍的有关知识,并带着问题去再读。

1.我给学生播放媒体中有关金字塔的建立及建立用途,并向学生展示学多金字塔的了解和认识。

找一名学生归纳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宛如一座座宫殿。其设计独到.严密,工程坚固为现代建筑学家惊叹不已,同时是古代埃及及国王奴役劳动人名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埃及任命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2.《汉谟拉比法典》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于古代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苏美尔地区。那是一片似一盘新月版图的肥沃土地,又称“新月沃地”。用媒体播放出那里人们生活的模拟图画,后来建立了巴比伦城。其中最为又价值的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给学生用媒体播放网络下载的图片和文字,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祖国妈妈在我心中》一课。

一、说教材: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第二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课题《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识记有关国旗、国歌、国徽的知识,懂得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用正确的'行为方式表达对我国国旗、国徽的尊重,知道从小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说学生: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儿童的年龄在六岁左右,“国家、祖国”这些抽象的名词,对于儿童来讲比较陌生。在他们看来这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国家,祖国”的真正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国旗、国徽。

(2)初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美、祖国的伟大成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领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教学活动,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名、首都、国歌的教学目标。

(2)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和聆听国歌音频等教学活动,初步感受升国旗与唱国歌的庄严并初步培养学生对祖国国旗、国徽、国歌的喜爱之情。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2)知道祖国的美丽如画的山河、伟大的成就是我们的骄傲。

四、说重难点:

本着《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国名、首都、国歌,初步培养学生对祖国国旗、国徽、国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与活动相结合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动手制作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小组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设计思路与活动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三大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图片导入新课,知道国名、首都。

从中国版图入手,然后教师出示一些祖国大好河山的秀丽美景,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接下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为我们祖国妈妈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个环节认识国旗、国徽,初步了解国旗、国徽的意义,懂得应该尊重国旗、国徽。

通过播放升国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国旗和国徽代表这我们的国家,学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看到国旗和国徽。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国旗,巩固对国旗的认识,并且交流假如遇到了升国旗时我们迟到了该怎么办,从中更深刻得认识到了我们从小要学会尊重我们的国旗,尊重国旗就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形式。

第三个环节升华情感,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最后大声喊出对祖国妈妈的爱。

八、资源拓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们已经小组合作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本节课课后拓展准备设计孩子自己动手“做一面完整的国旗”。“做国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不算一件难事,可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不但要做好国旗,还要努力做到漂亮,规范。首先在“发材料”的环节激励学生,告诉他们要把材料轻轻地分给小伙伴,不能损坏,这是完成做国旗的任务的保证;拿到材料以后,也要轻轻地做,及时地激励全班小朋友应该有耐心能细心把国旗做好。在全班搞一个比赛,不仅比谁做得好,还要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爱国旗,最爱我们的祖国妈妈。无形中孩子们就明白了“分工合作”与“独立制作”的区别,他们同时还明白了怎样做是对国旗的爱,对祖国妈妈的爱。这一设计,能够充分地关注学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潜移默化,使得学生思想行为双丰收。

所以“独立做国旗”除了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外,更是通过“做国旗”这件庄重的事情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懂得认真做国旗,爱护国旗就是对祖国妈妈的爱。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恳请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7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这部份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物体表面的大小在生活中接触较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使用体验的学习方法,多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的内容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感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交流与实践,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取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与自学辅导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合作探究,建立正确的表象,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这一环节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引导出来,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文具盒、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说话: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要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是非常抽象的,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五)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说课稿 篇8

一、设计意图:

针对刚走进幼儿园不久的幼儿我设计了此次区域活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都是刚刚从家庭走出来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园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独自呆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安全感,对情感需求强烈,认知活动往往依靠具体的动作,喜欢摆弄操作材料,同伴之间的交流较少,语言交往能力、自制能力较差,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协调灵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许多事情还不会自己去做如:吃饭、穿衣、穿鞋、自己上厕所等等。所以此次区域活动的重点目标为满足幼儿情感需要,稳定幼儿情绪,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以及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我为孩子创设了娃娃家、建构区、美工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将娃娃家区域设为固定区,建构区、美工区设为活动区。

二、各活动区域分目标

A、区域一:娃娃家 《 角色扮演-----我们更像爸爸妈妈》 活动目标:

1、愿意装扮娃娃家中角色,喜欢摆弄和操作各类提供的材料。(活动重点)

2、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材料投放:

作为固定区域,在投放围裙、爸爸妈妈假发、布娃娃、小床、

小桌椅、小梳妆台、小衣厨和教师用废旧纸盒制作的煤气灶台,以及自制布制品食品包子、饺子、及各种仿真水果;还准备了秋季特有的材料:如落叶、石子、草等材料,配以纸片、橡皮泥,幼儿就可以择菜、切菜、做面条、包饺子??幼儿自主进行大量的撕割、盛放等活动,做饭就有乐趣可言。也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使幼儿感到亲切,从而稳定幼儿入园情绪。

B、区域二:建构区----《宝宝盖高楼》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对建构材料感兴趣,感知特征,熟悉材料操作方法。(活动重点)

2.通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学习铺平、搭高、合拼的技能,搭建物体的简单造型。(活动难点)

材料投放:

木质积木、插塑玩具、废旧的包装盒、草坪和一些小汽车是原来的材料,新投放的材料是变废为宝的奶粉桶、露露罐及纸板,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用即时贴粘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搭建各种各样的楼房、城堡。

C、区域三:美工区-----《拓印--宝宝的新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芹菜、藕、辣椒等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活动重点)

2、通过蔬菜印画,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丰富幼儿的想象。 材料投放:

本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充足、丰富的材料,胶棒、各种颜料、不同层次的新衣画纸(装饰一半的新衣画纸;未装饰的新衣画纸;没有图案的白纸);今天投入拓印工具材料是蔬菜(芹菜、藕、萝卜、辣椒)的横切面,用蔬菜来创意画。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此区域中,我注意到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画纸、拓印工具材料,通过有层次的投放材料,满足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一需求。

三、说活动过程及教师指导:

蒙台梭利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孩子一个人在森林中散步的时候,她能长久的沉思,她能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她的感觉会更加深,会像诗一样美好。优秀的教师犹如那钟声,能加深这美好感觉。我想努力为孩子传递那悠扬钟声,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区域活动中我会有指导要点的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和情感教育方面的培养。

(一)活动流程:

1.出示区域,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提出活动要求。

2.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区,进行分区活动,我重点指导建构区,配班教师重点指导娃娃家、美工区。

(二)接下来说说各区域的教师指导要点。

A、首先说说娃娃家:

指导要点:观察、了解在先,介入、引导在后。

“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特意营造的家庭情境中通过动作、语言来扮演角色,使用游戏材料进行角色互动,展开游戏情节的活动。刚入园不久的幼儿,会以自己在家的生活经验为托,快速的进入游戏氛围之中。这时候,我们会先通过观察,然后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随后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以扮演角色的方式介入、引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如果不采用此方式,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帮娃娃穿新衣服,老师走过去却问:“客人来了,你们做饭给客人吃好不好?”无意间,教师打乱了幼儿的思路,同时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这都是没有观察造成的。为避免出现皮亚杰所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现象,因此,我已观察在前,介入在后为原则进行指导。

B、说说建构区----宝宝盖楼房

指导要点:重点发现“认知结”

在盖高楼过程中,我需重点发现“认知结”,“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我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

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如有一个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发现搭高楼容易坍塌,如何解决问题,这难住了搭建者,如搭建活动无法继续,我会以工程师的身份介入活动,运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主动思考,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共同想办法,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这里,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游戏无法正常进行下去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C美工区---拓印画:宝宝的新衣

指导要点: 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让不同基础的幼儿得到充分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而且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使全体幼儿达到“定位目标”要求。例如:有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对拓印很感兴趣,但很害怕完不成目标,这个时候,教师会引导幼儿选择适宜自己的有层次的画纸如装饰一半的新衣,选择有层次的工具如一个较大的拓印材料藕根横切面,而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未装饰的新衣或没有图案的空白画纸、两到三种大小不一的萝卜、青椒、芹菜拓印工具,这样可以满足他们表达细节的需求,对这些幼儿会有很强的挑战性。此时,有层次性的材料优越性充分的展示出,教师的适时引导幼儿选择适宜材料,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还能让不同基础的幼儿获得、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活动结束: